树叶沙沙作时,那颗足球正卡在矮屋的屋顶上。
底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仰望,有眼神怯生生的山里娃,也有同样有些无措的南京财经大学“漓漓圆上草”支教团的队员。举着竹竿够球的光头男孩,几天前还躲在柱子后不敢出现,现在却踮着脚喊“老师扶我一下”。风吹过,屋顶的足球晃了晃,这场景像极我们刚来时的模样:怀揣精心准备的课件,面对孩子们清澈又疏离的目光,手中的纸张突然变得沉甸甸的,不知如何递进他们心里。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孩子够球。刘子暄 摄
直到这颗滚动的足球,用它最朴实的语言,教会了我们关于成长与教育的另一种答案。竹竿刚碰到球,孩子们就“哇”声一片,这阵仗可比我们第一次拿出足球时热闹多了。
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足球刚落地时,整个操场静得只有蝉在叫。孩子们羞涩地抿着嘴,脚边草叶踩弯了也不动,眼神绕着球打圈,谁都不肯先迈一步。我们试着把“传球”说成“给伙伴递果子”,把“守门”叫成“看好自家家门”。几天下来,孩子们渐渐在欢笑声中克服了畏难情绪,眼里的怯懦也慢慢化开了。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讲解踢球动作。刘子暄 摄
现在呢?屋顶上的球终于掉下来,砸在一个小朋友背上。他没回头,反手抱住球就往球门冲,身后跟着一群喊“快截胡!快截胡!”的孩子,裤脚沾着的泥点子甩成了星子。看着孩子们从“递果子”到喊“截胡”,我们突然明白教育不是“教”,而是“陪他们慢慢敢”。记得有个小女孩第一次碰球时,脚尖刚碰到球皮就触电似的缩回,现在却能追着球跑半节课——原来成长从不是“学会”,是“不怕错”啊。我们的教案里没写这个,但孩子们却教会了我们。我们笑着在后面追,看夕阳把我们和孩子们的影子揉在一块儿,像颗滚得正欢的足球,在山坳里撞出越来越响的回声。
足球课的魅力,是藏在一次次奔跑里的坚持,是绽放在每一次射门瞬间的希望。我们把品格教育藏在传球、守门的细节里,告诉孩子们“踢球不光是比速度,更是学会看见队友”。面对争抢中的小摩擦,队员们及时引导换位思考。起初抱怨队友失误的孩子,也学会了赛后主动拍拍伙伴肩膀说“下次再来”。
团队协作在绿茵场上被具象化。一次分组比赛,原本各自为战的小组在连续失利后,终于有孩子喊出:“别都往前冲!一个人守后面!”简单的临场调整竟扭转了“战局”。比赛结束后,赢的队伍欢呼拥抱,输的队伍也主动鼓掌——孩子们在输赢之外,真切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这种“看见队友”的默契,也悄悄钻进了课堂:橡皮会在课桌间传递;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开始愿意表达想法。

图为孩子们合作进行踢球比赛。张吴添乐 摄
“原以为我们是来给予的,没想到收获更多的是自己,”一名支教队员说。孩子们的笑容和坚韧,也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像足球一样,带着爱滚进彼此心里。从策划课程到应对突发情况,从与孩子沟通到和当地老师交流,支教经历让我们在课本之外得到了全方位锻炼。
下课了,光头男孩把沾着屋顶灰的足球塞给队员说:“老师,下次带着它再来!”——我们以为自己在浇灌“足球苗”,却未曾想,这颗滚烫的足球,也早把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小苗”,深深种进了这片山坳的土壤里。它将和山间的小草一起,在风雨阳光中倔强生长。孩子们脚下延伸的,是敢跑向远方的勇气;我们心中铭刻的,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誓言与这场“双向奔赴”赋予的力量——这力量,会支撑着彼此,走向各自更辽阔的人生原野。(通讯员 胡炜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