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感悟历史厚重,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025年7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不忘来时路,砥砺奋进”团队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思想教育。
下午,全体师生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抵达纪念馆。刚步入展区,迎面而来的是灰白色的墙体与肃穆的雕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十二个黑色大字庄严肃穆,瞬间将大家带入那段沉重的历史岁月。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活动以“历史真相”为核心,分“日军入侵”“南京沦陷”“血腥暴行”“正义审判”“和平之光”五个篇章有序展开。

图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丁逸豪 供图
在“日军入侵”展区,泛黄的报纸、生锈的武器、清晰的军事地图,生动还原了1937年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当时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短短数月内便逼近南京,中华大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以前在历史课本上读到这些内容时,更多是文字上的认知,今天看到这些实物,才真正感受到战争爆发时的紧迫与残酷。”

图为南京大屠杀雕像 丁逸豪 供图
随着参观深入,“南京沦陷” 展区的场景让现场气氛愈发凝重。展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时的场景:硝烟弥漫的街道、四处逃亡的百姓、燃烧的房屋…… 逼真的画面让不少同学红了眼眶。“太震撼了,就像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能真切感受到当时百姓的恐惧与无助。”
“血腥暴行”展区是整个纪念馆最令人痛心的部分。展区内,30万余遇难同胞的姓名墙绵延数十米,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玻璃展柜中,遇难者的遗骨、残缺的衣物、带有弹孔的生活用品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日军的残暴行径。在“万人坑”遗址前,全体师生自发停下脚步,向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课本上‘南京大屠杀’五个字,背后是30万个家庭的破碎。这些遗骨上的伤痕,是日军暴行最铁的证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图为南京大屠杀内馆 丁逸豪 供图
在“正义审判”展区,同学们看到了战后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记录、庭审照片与影像资料。讲解员介绍,1946年至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部分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是对遇难同胞的告慰,也是正义的伸张。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和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活动最后,全体师生来到“和平之光”展区。展区内,象征和平的雕塑、各国儿童绘制的和平画作、记载战后和平建设的文献资料,传递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的理念。在和平广场上,师生们共同放飞了象征和平的纸鹤,红色的纸鹤在蓝天下缓缓升起,承载着大家对和平的珍视与向往。
参观结束后,辅导员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交流分享会。同学们纷纷结合自身感受发言,“今天的实践活动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努力成为能为国家、为和平贡献力量的人。”“作为大一学生,我们正处于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关键时期,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
此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大一学子直观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与和平主义的种子。后续还将围绕“铭记历史”主题,开展历史讲座、红色影片展播、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回望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砥砺奋进中勇担时代使命,以青春之力守护和平,以昂扬姿态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通讯员 丁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