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旅转化调查与研究”实践队深入崂山核心景区,开展实地考察与访谈活动。团队聚焦青岛道教文化资源的保护、转化与开发现状,旨在为崂山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智慧与创新方案。在访谈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了崂山道教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等宫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实践队首站抵达太清宫,队员们细致观察建筑布局、碑刻文献与文物陈列,记录下多处具有代表性的道教文化符号。在明霞洞、太平宫等地,团队还重点关注了道教仪式与习俗的现存形态,为后续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奠定基础。

为全面了解游客对道教文化的认知与体验需求,实践队在景区内随机进行采访,内容涵盖文化感知度、游览满意度、文创产品消费意愿及对道教文创产品及IP打造的兴趣等方面。初步数据显示,多数游客对崂山自然风光评价较高,但对道教文化内涵了解有限,文化体验项目参与度低,消费动力不足,但对崂山道教文化的多样化文旅转化抱有一定的期待。

团队还专访了多位景区管理人员与导游。一位景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崂山的文旅产品仍以观光为主,道教文化内容多停留在讲解词和静态展示,缺乏互动性和沉浸感。另一位工作人员也提到,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整合与现代表达,是当前转化的主要瓶颈。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经过深入讨论,认为“文化IP化+场景沉浸化+产业联动”是一种可取的解决方案。队员们建议,可依托崂山道教人物、传说典故开发系列文化IP,如“邱处机问道”“张三丰修真”等;利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宫观”“穿越式剧情体验”;推出道教素斋、养生茶饮、太极研修等体验项目;并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具有道教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实现“可观、可感、可带走的崂山道文化”。
团队负责人表示:“崂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活的道教文化史。我们希望通过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让大众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愿意真正去了解、去体验道教文化的魅力。”

此次调研不仅是学术与实践的结合,更是海大青年学子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积极响应。当古老的道教文化照进现代生活,文化的生命力必将更加蓬勃而长久。这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是一场文化之旅,是新时代新青年与中华文明最深情的共鸣。山海之间有大道,文旅融合正当时。当千年道脉遇见青春视角,崂山的文化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图片:徐一宁;撰文:梁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