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砀山学子行)淮师大文院团队来砀实践:用文化直播为家乡酥梨赋能

    2025-09-17    阅读:
    来源:赴宿州砀山“云端甜蜜电商助农”社会实践团
  这个夏天,淮北师范大学一支名为“云端甜蜜”的电商助农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咱们砀山,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活动。这支以文学院学生为主的队伍,发挥笔杆子特长,用直播镜头和文创设计,为推广砀山酥梨、砀山玉米等家乡特产注入了青春活力。
一、访见初心:砀山基层干部与创业者的 “乡土答卷”
  实践队首站就扎进了砀山的乡村产业一线。在一农农业砀山梨园,负责人周磊推行“高于市价20%收梨”的保底价政策,实实在在带动了200余户果农增收致富。在优菓农业玉米基地,返乡青年张凯埋头钻研,创新推出“六小时鲜境”锁鲜工艺,让咱砀山的玉米价值更高。这些质朴的情怀故事,成为团队后续撰写《砀山梨文化口述史》的核心素材。
           
            图1:实践团队参观冷库
二、文化直播:让全国网友尝尝砀山的“甜”
  不光要卖出去,还要把砀山的文化传出去!实践队开展的公益助农直播,充满了浓浓的“砀山味儿”。
  在优菓农业玉米基地,直播镜头转向张凯培育的甜糯玉米。队员手持真空包装的玉米,特写包装上“两季耕耘,一捧甜糯”的文案,讲解背后的“六小时鲜境”工艺:“玉米离地后6小时内完成分级、真空、杀菌入库,就像给农耕智慧‘锁鲜’,让大家尝到刚摘的甜!”
直播中,学子们还结合农时知识,介绍“春播选种、夏管控温、秋收锁鲜”的全周期种植逻辑,将张凯“记挂老家玉米甜糯,返乡助农”的初心融入讲解,让观众不仅想买玉米,更读懂“农民孩子守乡土”的情怀。最终,玉米直播取得良好宣传效果,不少网友留言“为这份乡土初心下单”,再次印证“文化赋能农产品” 的力量。

图2:优菓农业培育玉米讲解
  “家人们看这颗砀山梨!黄河故道沙碱地孕育它,300年‘梨树王’守护它,每口甜都是历史的回甘!”直播间内,队员薛依婷手持酥梨,将梨箱上“砀山古梨园”印章推近镜头,同步讲述“梨树王”的传说。不同于普通带货,学子们提前撰写文学脚本,把“青皮缀枝”的梨园景致,转化为“青梨凝露承朝露,古木盘根载乡愁”的诗意表达;果农试吃时,穿插“早熟、中熟、晚熟三品错峰”的种植智慧,让农时经验变“文化知识点”;展示冷库时,延伸讲解梨膏、梨汁深加工如何延续梨文化生命力——既说“卖梨”,更讲“梨文化”。
这场直播成功实现了“卖产品”与“传文化”的双赢;而直播中穿插的周磊“保底价守农户希望”的故事,正是从专访素材中提炼,让文化传播有了情感温度。
       
            图3:公益性直播中提到的梨树王
三、非遗活化:让老传统成为新名片
  实践队还专门走访了砀山县博物馆、民间美术馆,深度挖掘了梨木雕刻、砀山年画等咱们本地非遗资源。队员们发挥文创设计能力,将这些精美的传统纹样和图案,创新地运用到了酥梨礼盒和电商宣传图上,让古老的艺术为今天的砀山农产品“代言”,让家乡的特产更有文化、更有面子。这一设计既呼应了“以文学审美挖掘非遗价值”的目标,也让周磊、张凯“让农产品有文化附加值”的初心落地。

图4:梨园合影
四、青春答卷:文学学子的乡土实践
  此次实践中,文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砀山大地,用笔头和镜头记录家乡发展。他们系统整理了砀山梨文化资料,设计了充满文化味的包装与直播脚本,在高校与乡村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正如队员陈福临在日志中所写:“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我们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家乡砀山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砀山这片厚土,孕育的不仅是酥梨的甘甜、玉米的糯香,更滋养着一代代人对家乡的深情与坚守。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子深入砀山田间地头,以文化为媒、以青春为笔,正在用实际行动参与和书写属于砀山的乡村振兴新故事。文化,正在成为砀山乡村振兴中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