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经纬千年锦,巷陌四时声

    2025-09-22    阅读:
    来源:非遗织韵队
         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忻城县城关镇广场,却未能阻挡探寻的脚步。7月7日,南宁理工学院“非遗织韵”社会实践队深入此地,在广场不同角落及邻近巷弄中,与四位承载着壮锦不同记忆与使命的当地人展开深度对话,勾勒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在时代浪潮下的多维图景。
         广场东侧篮球架下,一位身穿运动短袖、约莫十三四岁的男生,手上着一颗磨损的篮球和半瓶凝结水珠的矿泉水。实践队员的提问让少年目光投向广场边的旅游品商店:“壮锦?知道啊,店里挂的那些挺花哨的,挺好看。”其拧开瓶盖灌下一口水,语气坦率,“不过,咋织的?啥意思?没研究过。”实践队员询问“在莫土司衙署内,有许多壮锦成品遗迹和文化起源解说,有去了解过吗?”小蒙表示家中无人从事此艺,自身亦无兴趣接触,“打球、刷题时间都不够,感觉那是老古董了。”滑落的水珠折射着年轻一代对壮锦的普遍印象,一种存在于景区橱窗、与当下生活存在隔膜的“美丽符号”。
         树荫覆盖的广场石凳上,一位身着鲜艳碎花短袖衫、身挂着深色皮革包的白发奶奶,正摇着蒲扇。听闻壮锦话题,奶奶眼中瞬间点亮神采,便上前来。“织锦?那可是看家本事!”其双手在空中灵动比划,再现织机操作:“右手梭子‘嗖’地过,左手接住拉紧纬,脚下踏板匀称踩,‘咔哒、咔哒’……”模拟的机杼声节奏分明。“当年,手不巧的姑娘要被人笑话的!”蓝奶奶从深色手提包内珍重取出一张泛黄相片,指尖轻点上面流光溢彩的壮锦被面:“瞧,这是嫁妆!‘凤穿牡丹’求富贵,‘蝴蝶恋花’盼情长。”布满皱纹的手指摩挲着影像,言语间浸透对往昔技艺与荣光的深切缅怀,“一梭一线里,织的都是心思,是盼头!”
         广场另一侧石桌旁,一位白发稀疏、身着洁净白短袖的老人,正摇着老蒲扇纳凉,鼻梁上架一副黑色老花镜。得知实践队员来意,老人收起扇子,神情凝重。“老话讲‘十件壮锦九件难’,真没说错。”其扶了扶黑色老花镜,语气沉郁,“‘整经’像布阵,一丝错不得;‘挑花’费心神,眼要利、手要稳、人要定。现在的年轻人,哪个坐得住这冷板凳?”爷爷虽未现场操作,但描述工艺细节极为精准,忧虑之情溢于言表。“机器哗啦啦就出一大片,快是快,”其摇头道,“可那纹路的灵气、手作的温度,机器哪能有?老祖宗的手艺是根啊!”老人透过黑色老花镜凝视着队员,话语如同沉重的嘱托:“这火苗,得有人接着护住,不能灭!”
         循着断续却清晰的“咔哒”声,实践队员步入广场附近一条幽静小巷。省级非遗传承人蒙如君的工作室藏身于此。蒙老师身着简朴的工作服,腰杆挺直地端坐在一台光润的古老竹笼机前。其双手在五彩丝线间翻飞,右手引梭如穿花,左手理纬迅捷精准,脚踏提综配合无间,汗珠悄然滚落鬓角却浑然未觉。每一根线都有生命,经纬交错就是它们在说话,蒙如君老师停梭,声音温和而坚定的说:“面对传承困境,其挑战巨大,手工织造周期长、成本高、收益薄,靠情怀难持久。”但其展示工作室墙上融合现代设计的新颖壮锦作品——时尚提包、艺术挂画、灯具装饰,“死守老样子不行,得让壮锦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看见它的美,也认可它的价值。”蒙老师强调,保护核心技艺的同时,必须拥抱创新,“培训村民接单、开发实用产品、拥抱线上平台,都是必走的路。老祖宗的智慧,要在新天地里活下来、传下去。”其眼神中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亦有破局前行的锐气。
         回望当日在忻城城关镇的足迹,从篮球架下少年对壮锦符号化的认知,到榕荫里蓝奶奶摩挲老照片时眼中闪烁的往昔荣光,再到石桌旁韦爷爷透过黑色老花镜传递出的深沉忧思,直至小巷深处蒙老师织机旁融合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四个场景如同壮锦上交织的经纬线,清晰勾勒出这项古老技艺在传承中面临的复杂图景:代际认知的差异、情感记忆的温度、核心技艺守护的孤勇以及创新活化的突围。(通讯员 王耀 李屿志 李涛 周晓岚 邱丽蔓 武佳媛)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