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大学赴河北唐山“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河北省唐山市,先后走进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唐山抗震纪念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唐山抗震纪念馆,队员们通过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回顾了1976年大地震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从救灾物资到重建蓝图,展览生动串联起惊心动魄的震后瞬间、八方驰援的感人壮举和唐山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定足迹,深刻诠释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队员们还与地震亲历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位老人动情回忆:“房屋倒塌、亲人罹难,但我们住在窝棚里共渡难关,和全国来的救援队一起重建家园。”这些真切讲述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抗震精神不仅是灾难面前的顽强不屈,更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
图为实践队员向市民分发调查问卷(队员林伟航摄)
实践队随后来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这里保存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地震遗址之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断裂的墙体、扭曲的钢架静默矗立,无声诉说着49年前那场灾难的惨烈。纪念墙上镌刻着24万余名遇难者的姓名,肃穆庄严。队员们手持白菊列队默哀,轻轻献花,指尖拂过冰冷的石碑,深切缅怀逝去的生命。队员李秉泰感慨道:“这片遗址让我们铭记灾难之痛,更见证了一座城市从废墟中重生的奇迹,这份力量源于万众一心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向地震遇难者默哀(队员陈科言摄)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军民的无私支援下,唐山人民才能创造出灾后重建的奇迹,真切感受到我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从残垣断壁到新城屹立,从救命粮到新家园,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队员们一致表示,将把抗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专业学习与未来奋斗,勇担时代使命,矢志报效国家。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队长汪建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