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音传文脉,剧韵曜中华。8月9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文理学院“淮音筑梦·传承有我”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江苏省建湖县淮剧小镇,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旨展开系列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守护淮剧文脉,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彩。
沙庄立誓,青春承诺承古韵
“淮音筑梦・传承有我”的红色横幅在古雅的沙庄牌坊下格外醒目。实践团成员整齐站立,背后是刻着“天下渔人不知・建湖有戏在此逢莱”楹联的牌坊,眼前是淮剧主题街区。这张合影,是青春向淮剧文化的庄严承诺,带着“传承有我”的使命感,开启沙庄淮剧体验之旅,让古老淮剧在年轻身影守护下续写新篇。实践团成员在沙庄前合影,定格下与传统相遇的初心。
实践团成员在淮剧小镇沙庄前合影。张清晴供图。
一敲一击,鼓锣奏响淮剧魂
在淮剧团老师的系统讲解与示范下,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观摩扁鼓与苏锣的演奏技艺。老师从乐器的历史渊源讲起,细致拆解演奏技巧——扁鼓的发力方式、苏锣的敲击角度,再到二者如何配合形成淮剧特有的节奏韵律。成员们专注聆听,目光紧随着老师的手势,感受着扁鼓厚重低音里的沉稳力量,与苏锣清脆高音中的灵动气息,理解到这两种乐器在淮剧伴奏中,是烘托剧情张力、传递角色情绪的“隐形演员”。这堂生动的乐器课,为成员们后续深入理解淮剧舞台艺术筑牢了音乐根基,也让红色传承的使命感在心中愈发清晰。
实践团成员向淮剧团老师学习扁鼓和苏锣。张清晴供图。
同台留影,两代同心续薪火
实践团成员与淮剧团演员并肩合影,镜头定格下两代人对淮剧的赤诚热爱。交流中,演员们分享了舞台背后的坚守:为一句唱腔苦练数年,为一个动作反复打磨,这份执着正是工匠精神与红色文化中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 品质的生动体现。演员张老师讲述学戏时的艰辛与坚持,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成员们纷纷表示:“前辈们的坚守,是我们传承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将这份红色精神融入青春担当,让淮剧艺术薪火相传。”
实践团成员与淮剧团演员合影。张清晴供图。
粮仓溯源,岁月深处寻剧踪
踏入“粮仓艺术中心”,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在老戏票、旧剧本、演出影像中追溯淮剧的发展历程。从民间小戏到地方代表剧种,淮剧的每一步成长都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蕴含着对时代的反映与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与红色文化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高度契合。讲解员讲述淮剧在历史变迁中坚守初心、不断创新的故事,让成员们明白:传承淮剧,就是传承一份扎根大地的人民情怀,一份与时俱进的红色担当。成员小孙望着老照片感慨:“淮剧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同行的奋斗史,我们必须把这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实践团成员在“粮仓艺术中心”重走淮剧历史。张清晴供图。
舞台光影,经典动人心
沙庄戏院的幕布缓缓拉开,经典淮剧《探寒窑》精彩上演。成员们沉浸在剧情中,被王宝钏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她的坚韧与深情,在演员的唱词与身段中流淌,不仅展现了传统故事的魅力,更传递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与红色文化中 “坚韧不拔、忠诚担当” 的品质高度契合。成员小张看完后感慨:“经典之所以能跨越时代,是因为它承载着永恒的精神追求。淮剧舞台上的故事,正是红色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动体现,我们要让这份感动延续下去。”
合影留痕,传承意更坚
沙庄印象淮剧馆内,实践团成员在还原排练场景与经典剧目片段的布景前合影。回顾此次实践:从脸谱绘制到鼓锣演奏,从与演员交流到追溯历史,每一项活动都是与淮剧艺术的深度对话,每一次体验都加深了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解。团长望着合影说道:“这趟旅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淮剧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宝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成为淮剧的‘宣传员’与‘守护者’,让这份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这张合影,不仅是实践的见证,更是传承使命的接力棒,将红色精神与淮剧艺术一同传递下去。
实践团成员在沙庄印象淮剧馆合影。张清晴供图。
通讯员:赵寒玉 钱永佳 钟灿 图片:张清晴
实践团成员:张清晴、钟灿、钱永佳、朱冰清、郭梦琦、张源、陈永健
指导老师:赵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