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因此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会韵匠心’家乡博物馆非遗文化调研团”依托各成员地理位置优势,分别走进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博物馆,实地调研家乡文物,展现非遗时代风采,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一、“于陕北民歌博物馆,聆听土地的呼吸与歌” 7月31日,团队成员张鑫月前往榆林市,站在陕北民歌博物馆的老窑洞布景前,耳畔飘来了陕北民歌高亢热烈的调子,曾经想象中“歌比山高”的画面映入眼帘。那些粗糙的录音带里,藏着黄土地的呼吸。放羊汉的号子裹着风沙味,婆姨的信天游缠着针线香,连打夯的调子都带着汗珠子砸地的重音。
探寻过陕北民歌博物馆才明白,原来民歌是庄稼人弯腰时迸出的气,是赶车人望见月亮时扯出的线。展厅的风好像还带着三弦的颤音,这些调子早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血脉。
二、“陶土上的文明接力:从仰韶陶瓶到非遗工坊” 8月4日,团队成员魏丹同学前往甘肃省博物馆。作为该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新石器时代的祭祀容器,五千年历史折叠成生动的当下,大家看到了众多非遗传承人操练着五千年前的泥条盘筑法,锻造着同样的弧形瓶腹,博物馆玻璃柜中静默的陶瓶,在这些传承人的陶轮上旋转成鲜活的传承。
所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人类对美执着追求的基因传递。在那人面陶瓶空洞的眼窝里,似乎跃动着不灭的薪火。
三、“鄱阳湖博物馆之行:与家乡根脉的相遇” 8月4日,团队成员吴璇同学走进家乡的鄱阳湖博物馆,游走馆内,赣剧的婉转唱腔、脱胎漆器上繁复精美的纹路、湖口草龙朴拙的形态都传递着江西乡土的生机。此时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就流淌在家乡的血脉里。
看着漆器匠人复原的层层工序,想象草龙在节庆中舞动的盛景,非遗之下是先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是脚下这片土地沉淀的厚重馈赠。此次实践带大家领略到:真正的“新”,或许就藏在用心理解并珍视这些“旧”的力量之中。它们默默守护着我们的根,也等待着被赋予新的活力。
四、“西南山城非遗焕新,传承中织就千年传奇” 8月7日,团队成员王璐瑶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聆听针线与金属讲述的古老的故事。在重庆的青山绿水间,土家族的织锦、苗族的银饰、侗族的刺绣都是祖先对自然的礼赞;苗家姑娘的百褶裙摆,藏着十二个月的时序轮回。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个民族活着的记忆。
在非遗工坊里,这些技艺得到了创新。年轻人将蜡染穿成潮流,国际T台上的设计师将土布改量成高级定制……这次博物馆的探索让大家知道民族服饰从未被时光尘封,而是在每一代人的手中,织就新的传奇。
五、“黄河从草原流过,非遗希望永恒” 蒹葭苍苍,雄踞北疆,黄河西来,折而南流。8月8日团队成员魏晨烨同学去往内蒙古博物院考古这方古老而瑰丽的土地。下图中的文物为清代点翠凤冠,是清代点翠技艺等非遗智慧的结晶。其以翠鸟羽毛为材,工匠以精湛技术将羽毛贴于金属胎体,头饰呈现出的蓝绿色泽,正是清朝庄严典穆的朝代特征。
头饰曾是身份与礼仪的象征,在传统技艺中绽放光彩。如今,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浪潮下,这些传统头饰与技艺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它们提醒大家,非遗作为载体,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诉说永恒的文化故事。
此次家乡博物馆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将非遗与现代文化紧紧连结在一起,在实践中团队成员踏足了未曾走过的场馆、见识了未曾见过的展览。非遗保护不仅需要守护传承,更要让其焕发新生,让更多人认识到不同地域的非遗特色,叩问非遗的温度。
指导老师:王禹
文字来源:魏晨烨、张鑫月、魏丹、吴璇、王璐瑶
图片来源:魏晨烨、张鑫月、魏丹、吴璇、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