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通过展出5万余件实物、复原200多个场景以及设置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再现了移民从告别故土到重建家园的全过程。锈迹斑斑的船票、泛黄的安置协议、移民亲手缝制的“思乡被”,这些展品串联起1992年至2020年间,130万移民背井离乡、支援国家建设的感人故事。
驻足馆内,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物件,那些记录着抉择与奉献的故事,让人深切感受到:三峡移民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部用家国大义书写的精神史诗。百万移民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诠释了平凡人的伟大——他们的迁徙之路,铺就了国家发展的康庄大道;他们的乡愁与坚守,早已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脉,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图为三峡移民博物馆的大门——三峡之门,象征着三峡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门户”,也隐喻着三峡移民告别故土、开启新生活的“过渡之门”,承载了对三峡历史、移民历程的纪念与传承。苏久翔通讯员摄

图为秭归移民兼原秭归移民局副局长王海群老师正在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做三峡移民博物馆的讲解,队员们认真聆听王老师的讲解,感受着三峡移民的舍己为公的无私精神。宋慧姿通讯员摄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三峡纤夫的历史,团队成员看着三峡纤夫的雕塑,感受到三峡纤夫的艰辛与坚韧交织,是对生存的抗争,也是对自然的敬畏。王禹宸通讯员摄

图为三峡移民工程见证者,他们承载着移民们的记忆和情感。王禹宸通讯员摄

图为时任省委书记蒋祝平看望民工建勤工程建设者的照片,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体现出国家对民工建设者的暖心慰问,表达出国家对老百姓的真切关怀。宋慧姿通讯员摄

图为库区的第一座大桥龙马溪桥的施工现场照片,龙马溪桥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库区的交通条件,为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更象征着新的希望与开始。王禹宸供图
图为湖北三峡库区城乡发展成果展示。该地坚持统筹城乡与经济生态,借移民工程等带动快速发展,呈现出美丽山水、城镇与乡村景象,它见证了库区人民的奉献与坚韧,也彰显了科学规划与建设的力量。宋慧姿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