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指尖上的流光:掐丝珐琅的技艺密码与传承展望

    2025-08-23    阅读:
    来源:王禹宸
掐丝珐琅,又称 “景泰蓝”,是一种源于元代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璀璨明珠。它以紫铜作胎,用细薄的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图案,再将五彩珐琅釉料填充其中,经高温烧结、磨光镀金而成,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其技艺融合了青铜铸造、瓷器烧制、绘画和雕刻等多种工艺,承载着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审美,图案多取材于山水、花鸟、人物、吉祥纹样等,既体现了皇家的雍容华贵,又蕴含着民间的质朴祝福。
2025年7月1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来到了湖南省怀化市嬉麓非遗特色街区探访了掐丝珐琅技艺传承人包俊杰师傅的工作室,亲眼目睹了这项古老技艺的制作过程,聆听了它的传承故事,深切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一走进工作室,各种精美的掐丝珐琅作品便映入眼帘:有造型典雅的花瓶,有纹饰繁复的摆件,还有小巧精致的首饰。这些作品色彩艳丽,光泽莹润,让人不禁感叹匠人的巧夺天工。包师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流程。

图为掐丝珐琅作品《关羽》 王禹宸 供图
掐丝珐琅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主要包括制胎、掐丝、粘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步骤。包师傅向我们演示了最关键的掐丝和点蓝工序。掐丝时,他用镊子夹起细如发丝的铜丝,在铜板上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小心翼翼地弯折、掐制,每一个转弯、每一个弧度都精准无误,仿佛铜丝在他手中有了生命一般。他告诉我们,掐丝是掐丝珐琅的灵魂,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一个复杂的图案往往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图为包老师正在制作作品 王禹宸 供图
点蓝则是赋予作品色彩的关键环节。包师傅用特制的小铲将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填入铜丝勾勒出的花纹中,釉料的调配比例、填充的均匀程度都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最终效果。他介绍说,珐琅釉料的颜色多达上百种,不同的颜色搭配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而每一种颜色的烧制温度也有所不同,需要匠人精准把控。
在演示烧蓝工序时,包师傅将填好釉料的作品放入高温炉中烧制。随着温度的升高,釉料逐渐融化、流动,原本暗淡的颜色变得鲜艳夺目。包师傅说,烧蓝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与火的博弈,温度过高会导致釉料流淌变形,温度过低则釉料无法充分熔化,无法呈现出理想的光泽和色彩,每一次烧制都是对匠人经验和技艺的考验。
通过这次探访,我们深刻了解到掐丝珐琅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与艰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年轻一代愿意投入其中的人越来越少。但包师傅表示,他会坚守这份初心,将掐丝珐琅技艺传承下去。同时,他也在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技艺中,开发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让掐丝珐琅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图为包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作品 王禹宸 供图
我们相信,在像包师傅这样的传承人的努力下,在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中,掐丝珐琅这一古老的技艺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在更多的场合看到掐丝珐琅的身影,让这指尖上的流光永远闪耀在时光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讯员 王禹宸)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湖北三闾刺绣:针尖流转千年楚韵
  • 7 月 8 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调研团队探访湖北秨归县三闾刺绣传承人乔贵荣的工作室,揭秘这门源于汉代、承载屈原文化记忆的传统技艺。
  • 08-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