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耕读路上|解锁荣昌非遗密码 共绘文化传承新貌——文法学子荣昌非遗实践之旅

    2025-08-23    阅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赴渝实践团队 华泽中

  7月5日至11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渝暑期社会实践团这一支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热爱的实践团队,踏上了荣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探索之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深入荣昌的大街小巷,全方位触摸非遗文化的脉络,在七天的实践中,用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让非遗的魅力在探索与实践中愈发闪耀。

文化溯源,触摸非遗历史脉络

  实践首日,团队成员便提前完成“耕读路上”大学生社会实践线上课程学习,为此次实践筑牢理论根基。随后,成员们抵达荣昌区,召开首次全体会议,结合线上所学,围绕非遗调研规划深入研讨,明确分工与行程安排。


老师指导同学们做陶器

  在荣昌陶博物馆,柔和的灯光下,造型各异、釉色绚丽、质料细腻的荣昌陶器静静陈列。通过讲解人员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荣昌陶自北宋时期就大量生产,清末民初走向繁荣,与其他三地陶器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成员们对荣昌陶有了初步的深刻认识。而在安陶小镇制陶小店,成员们在店主指导下,亲手体验拉坯、修坯等制陶流程。尽管作品略显稚嫩,但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制陶工艺的不易与独特魅力,也对荣昌陶的制作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匠心对话,感悟传承精神力量

  在荣昌陶器代表性传承人刘吉芬老师的陶器店,团队成员与刘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刘老师热情地阐释了荣昌陶的核心魅力源于文化底蕴与匠人匠心,详细介绍了繁杂精妙的工艺流程,并展示了经典陶器作品。店内精美的陶器震撼着每一位成员,而刘老师对技艺的坚守更让大家深受触动。此次采访,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是传承人们将时光熬成技艺的执着与坚守。

  在“一宁夏布”工作室,与传承人李源露的交流同样令人难忘。李老师指尖翻飞,生动地讲解着夏布近千年的历史、原料特性与制作流程。在她的讲述中,成员们感受到了纯手工制作夏布的独特温度,也明白了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与精神的延续。


老师亲自使用纺织机制作夏布

  在荣昌折扇厂,通过老照片与史料,团队了解到折扇从清乾隆年间民间小手作,到民国时期成为“川中三绝”,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创新发展的历程,学习了其“薄如纸、轻如羽、透如纱、亮如瓷”的“四绝”特点及背后工艺。在重点体验“表糊扇面”工序时,在老师的示范与指导下,成员们上手实践,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专注与严谨。

  在卤鹅店铺生产车间,晾晒的卤鹅香气四溢。老板分享了卤鹅的传承史与基础工艺,手艺核心传承人喻师傅则详细介绍了百年卤水养护、香料配比、选材标准及火候把控等核心技艺。品尝着色泽红亮、美味可口的卤鹅,成员们不仅记住了这份独特味道,更记住了卤鹅制作背后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


喻师傅向同学们讲述卤鹅技艺

传承创新,探索非遗发展之路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中,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对荣昌各项非遗项目展开全方位探究。系统性整理形成了涵盖历史文化、制作技艺、传承现状的完整资料体系,为后续非遗研究与推广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夏布小镇里,素白麻布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夏布工艺在时尚语境中重获新生;在折扇厂的体验中,大家既惊叹于传统工序的繁复,也开始思考如何让折扇这一传统工艺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非遗并非封存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DNA,传承的关键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既要守住文化根脉的“魂”,又要找到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桥”。

实践成长,勇担传承时代使命

  这场实践对团队成员来说,更是一次“成人礼”。从最初对调研方向的青涩规划,到走访中与传承人沟通的游刃有余;从凌晨六点蹲守卤鹅车间的专注记录,到深夜整理资料时的热烈讨论,大家在协作中学会倾听,在挑战中淬炼韧性。最终形成的完整调研资料,不仅是一份成果,更是团队成员对文化传承的承诺。非遗保护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脚沾泥土、心藏热爱的奔赴。未来,我团队成员愿做非遗文化的“翻译官”,让这些静默的技艺在时代的聚光灯下,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同学们与老师一同合影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湖北三闾刺绣:针尖流转千年楚韵
  • 7 月 8 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调研团队探访湖北秨归县三闾刺绣传承人乔贵荣的工作室,揭秘这门源于汉代、承载屈原文化记忆的传统技艺。
  • 08-2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