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草编发源于长江三峡地区,在湖北秭归县有着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悠久传承,是荆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扎根峡江两岸生活土壤,承载着百姓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其以三峡沿岸常见的黄草、芦苇、竹篾为原料,凭借编、织、缠、绕等技法,制成筐、篮、席、帽等实用器物,既体现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又蕴含 “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三峡渔船”“屈原竹笠”“江滩芦苇席” 等是其代表作品,历史上编织花样多达几十种,如今 “人字纹”“回字纹”“波浪纹” 等十余种仍广泛使用。
7 月 6 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拾遗楚韵・启为创新” 非遗调研团队,前往宜昌市秭归非遗街区,拜访峡江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罗光林老师,近距离感受这项传统工艺的魅力。
刚走进罗老师的工作室,队员们就被墙上各式草编作品吸引:竹篾扇刻着 “楚辞” 名句,黄草筐透着峡江风情,芦苇灯散发柔和光晕。罗老师热情介绍作品由来,谈及复刻的 “屈原竹笠” 时,特意讲解笠沿 “波浪纹” 设计:“这纹路模拟三峡江水,既遮阳挡雨,又藏着屈乡人的乡愁。” 此次交流,让队员们深入了解草编背后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