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欣悦)2025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当天,“不忘初心牢记英烈”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全体成员前往马鞍山烈士陵园,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英烈精神”为主题的缅怀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祭扫、历史探寻与精神传承,让青年学子在红色教育中筑牢信仰之基,以专业担当践行时代使命。
静默寄哀思 鞠躬敬忠魂
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陵园内,纪念碑在晨光中巍然矗立。实践队成员列队肃立于纪念碑前,神情凝重。 全体队员脱帽垂首,静默三分钟。微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英烈们的低语,队员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碑身镌刻的“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上。默哀结束后,队员们整齐划一的三鞠躬,每一个弯腰都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敬仰。“站在这里才真正明白,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浸染着英雄的鲜血。”实践队队长说道,“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我们更能体会到‘丰碑’二字的重量——不仅是物质上的纪念碑,更是精神上的永恒坐标。”
(图为时间队员面在烈士碑前默哀鞠躬。 陈欣悦 供图)
鲜花献英烈 赤心映山河
默哀仪式后,队员们依次上前敬献鲜花。一朵朵白菊、黄菊组成的花束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纪念碑基座前,洁白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象征着对英烈的纯洁敬意。 来自土木工程专业的潘同学在献花时,特意将花束调整成整齐的队列。“这些花就像列队的士兵,守护着长眠的英雄。”他轻声解释道。队员们在摆放花束时,动作轻柔而庄重,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工程。当最后一束花摆放完毕,整个花阵呈现出规整的几何形态,暗含着建筑学子对秩序与美的专业表达,也隐喻着后辈对先烈精神的有序传承。
俯身拾敬意 微行显真情
献花过程中,队员周同学和潘同学发现右侧角落有一束鲜花因风吹倾倒,包装纸被泥土弄脏。他们立刻快步上前,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扶起花束,用纸巾轻轻擦拭沾染的尘土,再用石块压住底座防止再次倾倒。 “当时没想太多,就是觉得不能让鲜花这样躺着。”周同学事后回忆道,“这些花是大家的心意,更是对先烈的承诺,必须好好守护。”这一不经意的举动被同行队员拍下,画面中他们俯身的身影与背后高耸的纪念碑形成鲜明对比,却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伟大出自平凡”的深刻内涵。一个弯腰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这是青年学子用行动书写的敬意。
( 图为周同学和潘同学扶起倒地的花束。 陈欣悦 供图)
墙镌刻英名 心铭记初心
移步至烈士姓名墙前,长达20米的黑色花岗岩墙面如史书般展开,密密麻麻的金色姓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队员们自发排成一列,缓缓前行,目光在一个个名字上停留。 “你看这个名字,和我爷爷同名。”“这位烈士牺牲时才21岁,比我们还年轻。”低声的议论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撼。队员们不时用手机拍下姓名,计划回去后查阅相关史料。
翠柏伴忠骨 清风拂丹心
陵园内草木葱茏,松柏苍劲,队员们沿着蜿蜒的步道参观园区景致。不同于普通公园的休闲氛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透着庄严与肃穆。修剪整齐的绿篱如卫兵列队,百年古柏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你看那棵松树,树干虽然弯曲,却始终向上生长。”带队老师指着一棵形态奇特的古柏说道,“这多像那些在逆境中不屈奋斗的先烈们。”队员们纷纷驻足观察,从植物的生长姿态中感悟革命精神。道路两旁的排水系统设计巧妙,既保证了雨水排放,又不破坏整体 景观,这不禁让实践队员们感叹“红色建筑中蕴含着大智慧”。
(图为烈士陵园内的风景以及建筑。 陈欣悦 供图)
碑前忆壮举 精神励我行
在烈士墓碑区,队员们分散开来,各自寻找感兴趣的墓碑细细研读。每块墓碑上不仅有姓名、生卒年月,还有简短的事迹介绍。“牺牲于渡江战役”“在剿匪战斗中英勇就义”“为保护群众财产牺牲”……简短的文字背后,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生命史诗。 队员们边看边记录,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既有事迹摘要,也有个人感悟。
誓言承遗志 合影存初心
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在纪念碑前围坐一圈,分享此行感悟。“以前在课本上看到的历史,今天变成了可触摸的记忆。”“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建的不仅是高楼大厦,更是精神的大厦。”真挚的话语中,透着成长与觉醒。 最后,全体队员在通往纪念碑的台阶上合影留念。镜头中,大家身姿挺拔,目光坚定,照片定格的瞬间,不仅记录下这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更封存了一群青年学子与先烈的精神对话。 返程途中,队员们约定,将此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报告,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陵园维护的建议方案。正如队长在总结时所说:“今天我们是来缅怀先烈的,明天我们要成为让先烈骄傲的后辈。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口号里,而在我们设计的每一张图纸、砌起的每一块砖石中。”
(图为参观完烈士陵园后实践队员合影。 陈欣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