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青春微光点亮非遗传承路 ,我的瑶族自治乡社会实践纪实

    2025-08-25    阅读:
    来源:班尼实践团队
“原来我们的一点小事,能给非遗传承带来这么大的力量!”8 月 1日傍晚,当我协助广西龙胜泗水乡手艺人李叔完成抖音小店搭建,看着他眼中的光,我深刻感受到这场为期两天的 “青扬文化” 项目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段用青春助力非遗 “活起来” 的珍贵旅程。作为团队中的普通一员,我想用自己的视角,讲述这段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实践故事。

初遇非遗:一针一线里的 “传承之困”

8月 1 日清晨,我随团队抵达泗水乡细门村,此行的任务是记录红瑶服饰刺绣传承人的访谈。推开潘阿婆的家门,木窗前的绣绷上,一件红瑶嫁衣正渐渐成型 —— 银白丝线勾勒的 “太阳纹”,是瑶族人对生活的期许。“这件衣服要绣半年,村里能完整绣完的,就剩我们几个老太太了。” 阿婆的话像一块石头砸在我心里,让我握着录音笔的手不自觉收紧。
接下来的 3 小时,我不仅逐字记录 “盘金绣”“打籽绣” 的针法细节,更沉浸在阿婆的故事里:年轻时背着绣品走三天山路赶集,为给家人换些粮食;如今想把技艺教给孙女,却只换来一句 “太费时间,不如买现成的”。当阿婆从木箱里捧出泛黄的祖传绣样,小心翼翼展开时,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笔和相机,记录的不只是技艺,更是瑶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那天深夜,我整理完 8000 余字的口述史料,脑海里反复回响着阿婆的话:“别让这些针脚,断在我们这代。” 这让我暗下决心,第二天的 “非遗体验日”,一定要做得更扎实。

践行热爱:一课一店中的 “希望之光”

8 月 2 日的泗水乡中心小学,成了非遗传承的 “小课堂”。作为红瑶刺绣体验课的协助者,我提前分发好简易工具包,心里却有些忐忑:孩子们会喜欢这些传统技艺吗?没想到,当潘阿婆拿起彩色丝线,演示如何绣出瑶族 “太阳纹” 时,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12 岁的瑶族女孩小敏,手指有些笨拙,绣错了线就抿着嘴重新来,反复向阿婆请教。“我奶奶也会绣这个,以后我要跟她学,绣一件衣服送给她。” 小敏的话让我眼眶发热,赶紧帮她调整绣线的松紧。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我知道,非遗传承的种子,正在这里悄悄发芽。
下午的行程更具挑战 —— 帮白面村的李叔搭建线上店铺。58 岁的李叔,只会用手机接打电话,面对 “商品上架”“运费模板”,他连连摆手:“这高科技,我学不会。” 我蹲在他身边,从拍油茶产品照片教起:“李叔,您看,把油茶的香气拍出来,大家才会想买。” 我帮他调整角度,教他用滤镜提亮画面;注册微信账号时,怕他记不住密码,我特意写在纸条上,一句一句念给他听。当 “李叔油茶坊” 的店铺页面第一次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李叔笑得像个孩子:“以后我家的油茶,能卖到全国各地了!” 那一刻,午后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青春回响:微光汇聚的 “传承之路”

返程路上,我刷到团队发布的 12 条实践短内容。评论区里,“红瑶刺绣太美了”“想去泗水乡喝油茶” 的留言不断,让我突然明白,我们的行动,正在让更多人看见瑶族文化的魅力。
这次实践,于我而言是一次成长:从前觉得 “非遗保护” 离自己很远,如今才知道,认真记录一段史料、帮孩子穿好一根绣线、教手艺人操作一次手机,都是在为传承添砖加瓦。未来,我想继续跟着 “青扬文化” 项目,把在泗水乡学到的经验带到更多地方 —— 因为我相信,当更多青春微光汇聚,定能照亮非遗传承的漫漫长路,让像红瑶刺绣、瑶族油茶这样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