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薪火永相传-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中山陵暑期实践

    2025-08-25    阅读: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
  
  7月15日清晨6时30分,南京城区仍处于朦胧雾气中,实践队全体成员在安徽工业大学校门口集合,乘坐大巴车前往位于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全程车程约2小时。上午8时30分许,实践队抵达目的地,在景区讲解员的统一引导下,持预约凭证有序进入陵园区域。
  进入陵园后,队员们沿中轴线开始参观,核心路线为从博爱坊至祭堂的392级台阶。行进过程中,阳光透过两侧松柏枝叶的缝隙形成斑驳光影,陵园内庄重的环境使队员们自然放缓脚步,保持安静有序的参观状态。队员陈俊杰在接受同行记录人员采访时表示:“392级台阶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攀登,更像是对历史的逐步靠近,每向上一步,对孙中山先生及近代革命先辈的敬意便加深一分。”
  (图为团队到达中山陵入口牌坊合影。队长纪孙宁 摄)
  上午9时40分,实践队进入中山陵纪念馆开展参观活动。纪念馆内通过文物陈列、历史图片展示、多媒体讲解等多种形式,系统呈现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包括其早年求学、发起辛亥革命、制定《建国大纲》等关键人生节点,同时梳理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发展脉络。馆内陈列的文物涵盖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文具、书信手稿、革命时期的旗帜等实物,历史图片则记录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与重要事件场景,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还原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内容与革命活动场景。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以小组为单位,有序浏览各类展品,不时停下交流讨论。队员纪冯起在参观后表示:“通过文物、图片与多媒体的结合,我对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内核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既对历史细节产生了好奇,也为革命先辈的理想与付出感到震撼,同时开始思考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
  (图为中山陵内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题字。队员纪冯起 摄)
  为探寻中山陵景区在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上的“密码”,实践队特意走访中山陵管理局文教科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年,我们通过专题展览,把历史故事‘搬’到游客眼前;推出沉浸式讲解,让大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开展红色文化研学课程,带着孩子们在行走中读懂爱国。”队员纪孙宁关注到数字化传播创新,称:“景区开通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就像架起时空桥梁。短视频里,历史场景‘活’了;互动直播中,年轻人和历史的距离‘近’了,这种方式太赞!”
  (图为中山陵内孙中山先生“博爱”题字。队员贾永晋 摄)
  在景区入口,队员们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不期而遇。来自甘肃的退休教师李先生谈及中山陵,眼神满是深情:“我年轻时就常来南京,可每次站在中山陵的台阶上,俯瞰这座城市,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身影,总会在脑海里打转,心里的触动一次比一次深。”游客质朴话语,让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实践队成员心中愈发清晰——它是跨越年龄、地域的情感共鸣,是刻在国人骨血里的精神传承。
  参观告一段落,实践队围绕“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展开交流讨论,同步启动“写给孙中山先生的一封信”主题征文活动,队员们笔尖游走,把参观震撼、对伟人精神敬仰,以及对民族复兴的信心,化作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文字。有的队员用相机定格实践瞬间,镜头里有队友专注参观侧影、纪念馆里珍贵文物,配上文字注解,这些图文将在后续线上展示与实践成果汇报中亮相,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微小却有力的火种,期待点燃更多青年关注历史、勇担使命的热情。
  活动收尾总结环节,“爱国主义在当代青年的表达方式”成为讨论焦点,队员们各抒己见,凝聚共识:新时代青年的爱国,该融入学习、科研、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让家国情怀与个人成长同频共振。计算机专业的贾永晋称:“技术强国的路上,我们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缺席。未来,我盼着把所学用到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这些国家急需的前沿领域,让专业力量成为报国底气!”实践队还将参观感悟凝练成《爱国主义教育在红色景区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简报,计划提交学校社科竞赛平台,让实践收获进一步沉淀、转化。
  此次“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于安徽工业大学实践队而言,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中山陵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让队员们触摸到历史的厚重,也让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心底蓬勃生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青年本就是先锋力量。走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奔赴未来;汲取先辈精神,是为了更坚定地踏出属于当代青年的奋进之路。

  通讯员 纪孙宁 陈俊杰 包继垒 蒋元龙 纪冯起 贾永晋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