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山东大学(威海)青轨新象调研组成员刘昊霆对哈佳高铁线列车长刘琮开展访谈。从传统机车的轰鸣到复兴号的低吟,刘琮在铁路客运一线已坚守二十余载,用一趟趟平安抵达书写着新时代铁路人的答卷。团队成员重点围绕“铁路情结,铁路精神与转轨阵痛”的主题与受访者展开深度对话,探究“铁路人”与铁路的情感联结。

刘琮的履历很简单:二十余年客运一线,蒸汽、内燃、复兴号,一张车票换成二维码,检车锤换成智能终端。变化来得迅猛,却又悄无声息。“过去靠嗓子喊,现在靠系统做。”政策把“智能高铁2.0”写进刚性指标,也把BIM、北斗、数字智能写进了一线人员的作业流程。刘琮坦言,第一次面对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时,他也曾手足无措,但几个月的努力学习、多次突发情况处置演练,让他和老同事们重新找回了“握稳闸把”的踏实感
党的二十大以来,铁路行业驶入智能化、绿色化快车道。政策、技术、情怀,最终都落在人的身上。刘琮算过一笔账:2024—2026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年均8000亿元以上,列车长晋升周期从“三年一提”压缩到“两年一提”;偏远车站补贴、夜班差异化补偿让收入更透明,也让付出更被看见。但他也提醒调研团,体力关、教材关、语言关、网络关仍是年轻铁路工作者绕不开的门槛。“解决办法只有一个:让经验与智慧共生,让老把式和新技术在同一节车厢里并肩作战。”
“铁路精神不是口号,是每一次弯腰、每一次奔跑,那光就像时代的箭头,指向下一个远方。只要钢轨还在延伸,变革的故事就不会结束。”这次访谈,是铁路情结与转轨阵痛的具象化表达,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里,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以刘琮为代表的老一辈列车工作者,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里实现蜕变涅槃、历练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