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筹备时,“红心研墨”团队就确立了“游戏即学习”的理念。针对低龄儿童“注意力短、具象思维强”的特点,大学生们设计了“四维游戏体系”:“感官游戏”用触摸、聆听强化记忆,“角色扮演游戏”用情境代入理解语言,“竞技游戏”用竞赛激发参与,“创作游戏”用手工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团队成员们分工创作道具:用彩色卡纸做可拼接的“房子积木”,用布料缝简易的角色头饰,甚至录制了包含英文指令的游戏音乐。这个过程让学工科的志愿者王同学感叹:“原来教育创新需要跨学科思维,不仅要懂英语,还要会手工、会编曲!”
“材料配对”游戏成为语言输入的“隐形桥梁”。志愿者们在地面贴出“straw”“stick”“brick”三个单词地贴,让孩子把对应的实物道具(稻草束、树枝、积木块)扔到正确区域,边扔边说单词。“扔错了也没关系,捡起来再试!”志愿者小李的鼓励让孩子毫无压力,一个男孩故意把稻草扔到“brick”区域,笑着说“让大灰狼吹不动”,大家都被逗乐了。这个游戏让孩子在10分钟内自然重复单词20余次,比机械抄写高效得多,也让大学生们看到:游戏的“趣味性”能降低语言学习的“畏难感”。
“盖房竞速”竞技游戏暗藏“语言运用”目标。志愿者把孩子分成三组,每组用英文指令合作搭“房子”——“Pass me the brick(递给我砖块)”“Put it here(放这里)”。外向组很快掌握节奏,用流利指令完成搭建;内向组起初沉默,志愿者便加入其中当“翻译”,帮他们把中文需求转成英文。当蓝条纹衫男孩小声说“要那个”时,志愿者立刻引导:“你是要‘brick’吗?说‘Give me the brick’试试?”男孩照做后,组里的孩子欢呼起来,他的脸颊泛起兴奋的红晕。这种“目标驱动”的游戏,让孩子意识到“说英语能解决问题”,比单纯“学英语”更有动力。
“故事续编”创作游戏激发了语言输出的“创造力”。志愿者提供空白绘本,让孩子画“三只小猪后来的故事”,并用英文标注关键词。一个女孩画了小猪们“盖了更大的砖房”,标注“big house”;穿蓝条纹衫的男孩画了“小猪教大灰狼盖房子”,虽然只写了“teach”“wolf”,却展现出独特的想象力。志愿者们没有纠结语法对错,而是用“你编的故事太有趣了”鼓励他们。这种
“表达优先于完美”的理念,让孩子敢于开口,也让大学生们反思:成人对“正确性”的执念,可能正是扼杀语言兴趣的元凶。
“儿歌创编”游戏让语言学习“动起来”。志愿者把故事编成简单旋律,孩子可以自由加入动作或歌词。“小黑猪盖房”段落,有孩子加了“嘿呦嘿呦”的劳动号子;“大灰狼失败”段落,有人编了“go away, wolf”的驱赶词。孩子们边唱边跳,完全沉浸在创作中,连最内向的男孩都跟着拍手。大学生们发现,音乐和肢体动作能激活语言记忆——活动结束后,还有孩子哼着自编的“brick song”离开。
活动总结时,志愿者们对比了“游戏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孩子平均掌握单词量提升40%,主动开口次数增加3倍,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还在玩‘盖房子’游戏说英语”。团队成员们意识到,游戏不是“学习的调味剂” ,而是儿童学习的“天然方式”。这次实践让他们坚定了一个方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应该多些“游戏思维”,少些“任务思维”。
此次活动成功验证了“游戏化学习”在儿童英语教育中的潜力。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发“故事游戏库”,让更多孩子在玩中爱上英语,大学生志愿者也将在持续创新中,探索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