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非遗焕新:西理工学子探寻汉中三艺活化之路
为深入探索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创新与IP升级路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实践队一行6人,于2025年7月先后奔赴汉中洋县、宁强县、南郑区等地,开展了一场以“桄桄木偶,织羌藤缘文脉”为主题的深度调研与创意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与文化对话,团队聚焦汉调桄桄、汉中藤编、宁强羌绣三大非遗项目,致力于为其注入青春活力与现代表达。
行前充分准备,奠定实践基础
在实践正式开始前,团队多次召开行前会议,明确调研目标与任务分工,结合专业背景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与安全预案。围绕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 化、IP构建与传播策略等内容,队员们提前查阅文献、学习案例,为实地调研做好理论储备与内容设计,确保实践过程有的放矢、高效深入。
千年木偶戏:从技艺濒危到青春接力
在洋县文化馆,队员们沉浸于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的百年传承。通过文物展览与传承人李师傅的现场演绎,他们领略了“秦巴山下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艺人以一米木杖操控木偶,指尖轻转间,眨眼、捋须等细腻动作活灵活现,高亢婉转的唱腔融合秦腔雄浑与陕南民歌清丽。面对曾因传人断档陷入的困境,洋县以非遗进校园、文旅融合等举措重焕生机。令李师傅欣慰的是:“如今有了‘90后’‘00后’传承团队。年轻一代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新的戏剧剧本,再重现2016春晚谭维维 + 华阴老腔——《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推陈出新,让古老艺术更加贴近当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