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赣州8月19日电(通讯员 朱天韵) 为响应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及江西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青探无碍”实践团队深入赣州市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等区域,开展“青探无碍,道暖同行”盲道出行专项调查。团队通过实地测量、数据建模与政策分析,聚焦盲道占道、设计缺陷及维护不足等问题,为构建“无障碍友好城市”提供青年方案。

(图为江西赣州某街道盲道,破损严重。 罗珍 供图)
实践团队以步行街、公园、非机动车店铺、商品房小区、学校周边及老城区养老中心等6类典型场景为中心,对30米至42米不等的盲道段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盲道占道率最高达60%(学校周边人行道),最低为5%(公园区域),平均占道率为15.3%;破损类型涵盖破裂、水泥覆盖、井盖占压、凹凸不平等,其中“非机动车占道”与“井盖覆盖”问题最为突出。

(图为江西赣州某步行街街道盲道上有三个井盖。 罗珍 供图)
在某步行街景点,30米盲道中3米被共享自行车占据,占道率达10%,且人行道狭窄导致行人被迫绕行;某非机动车店铺外,盲道因车辆停放被完全阻断,破损面积超5.7平方米;某商品房小区内,盲道磨损率高达37.5%,部分区域因长期碾压已失去触感标识功能。老城区养老中心周边虽整体完好,但早餐摊位、井盖及红绿灯设施仍造成局部通行障碍。
盲道不是“装饰品”,而是视障者的“生命线”。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要求“盲道应连续、畅通,不得被占用”,江西省2021年出台的《江西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进一步细化责任主体,强调“城市管理部门需定期巡查盲道设施”。然而,实践发现,政策落地仍面临执行主体模糊、处罚力度不足等挑战。例如,某商业街非机动车占道问题长期存在,但因权责交叉导致整改滞后。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日本通过《促进残疾人等移动便利化法》,要求地方政府每五年更新无障碍地图,并利用AI技术实时监测盲道占用情况;美国《美国人残疾法案》(ADA)规定,盲道破损需在48小时内修复,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国内部分城市已试点创新技术,如杭州在盲道中嵌入压力感应灯,夜间触发语音提示;深圳部分路段采用可升降式井盖,避免占压盲道。
政策需要“长牙齿”,技术需要“接地气”。结合赣州此次调查情况及国内外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强管理,针对非机动车占道问题,可合理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加大巡查和整治力度,对违规停放行为进行处罚。
二、二、优化设计,在盲道建设中参考国外先进设计理念,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科学规划盲道布局,在转折点、交叉口等关键位置设置特殊标识。
三、定期维护,建立盲道维护长效机制,对破损的盲道及时修复,确保盲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四、技术赋能,可尝试引入压力感应灯、语音导航联动等技术,提升盲道的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如在盲道旁安装语音提示装置,提示前方路况。
无障碍环境是城市文明的标尺。青年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应成为解决方案的推动者。此次调查不仅揭示了盲道建设的现实困境,更展现了青年群体以专业能力参与社会治理的担当。随着政策、技术与公众意识的协同推进,一座“无碍有爱”的城市正在赣州落地生根。
赣江之水奔流不息,青年之志生生不息。当每一块盲道都成为通向平等的桥梁,当每一次出行都无需“提心吊胆”,这座城市便真正读懂了“无碍”二字的千钧重量——那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文明的温度,更是属于所有人的、没有边界的自由。从步行街的“断点盲道”到公园的“隐形障碍”,从技术设备的创新应用到制度设计的精准突破,青年以数据为尺、以责任为笔,正在书写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青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