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许昌8月16日电(通讯员 朱慧怡)为落实大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新时代潮流,2025年7月22日至8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探无碍,暖道同行”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仅凭相机、卷尺等基础工具,在河南许昌,对许昌市魏都区、建安区12条主要道路的盲道使用状况展开为期20天的深度调研。调研覆盖商业区、学校周边、居民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累计行程138公里,拍摄有效照片632张,形成一份包含数据测量、问题分类、改善建议的完整调研报告。
7月22日清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团队成员就已经集结在一起。她们仔细检查着装备:两台相机、两把卷尺、记录本和标记贴纸。“我们分成两组行动,一组负责魏都区,一组负责建安区。”陈梦爽布置着当天的任务。为了确保数据准确,团队提前制定了统一的操作规范:盲道宽度测量取三个点位的平均值,破损面积要用卷尺测量长宽,每个问题点至少拍摄三张不同角度的照片。

此图为实践队员调查测量。 陈梦爽 供图
在七一路商业街的调研中,队员刘钰帆发现一处严重破损。“破损长度20厘米,宽度30厘米,面积600平方厘米。”她一边测量一边报数,另一名队员立即记录并拍照。正当她们工作时,一位视障人士恰好经过。“小心!这里有破损。”刘钰帆连忙上前提醒,这位视障人士告诉团队,他每天都要走这条路去按摩店上班,“这段盲道的问题我已经反映过三次了,但始终没人来修。”团队详细记录了这位先生的反馈,并承诺会将这个问题重点标注在报告中。
7月28日,团队来到许昌市小学周边。正值暑假,学校周边相对安静,但队员们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在校门东侧50米处,一段盲道被施工围挡完全阻断。"围挡侵入盲道足足有2.3米。"队员陈梦爽用卷尺反复测量确认。更令人担忧的是,校门口的盲道转弯处没有任何提示标志。"这样的设计对视障儿童特别危险。"刘钰帆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团队当即联系了学校保卫处,并拍摄了多角度的现场照片。

此图为实践队员调查测量。 陈梦爽 供图
8月2日,在建安区某居民小区的调研中,团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小区内的盲道被私家车、电动车、晾晒物品占用的情况十分普遍。当队员尝试与居民沟通时,不少人表示不理解:"我们临时放一下怎么了?""盲道平时又没人用。"面对这种情况,队员陈梦爽没有气馁,而是耐心解释盲道对视障人士的重要性,并现场演示了盲道被占用后视障人士的行走困难。她的坚持最终打动了几位居民,主动挪走了占用盲道的物品。
每天晚上8点,团队成员都会准时在学校的活动室汇合,整理当天的调研资料。他们将照片导入电脑,按照"占道""破损""设计缺陷"等类别建立文件夹;测量数据则要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今天的照片要标注清楚时间和地点。""这个破损面积需要再核对一下。"这样的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没有专业软件,他们就手工绘制统计图表;遇到技术问题,就上网查资料或请教专业课老师。
8月7日,团队在魏武北路发现了一个典型的设计缺陷案例。一处井盖完全覆盖了盲道,迫使视障人士必须绕行机动车道。"这段盲道的问题特别隐蔽。"队员陈梦爽分析道,"井盖颜色和盲道很接近,明眼人不仔细看都很难发现,更别说视障人士了。"团队用相机记录了多角度的现场情况,并测量了绕行路线的危险系数。

此图为实践队员调查测量。陈梦爽 供图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积极收集市民意见。在胖东来商场门口,他们设置了简易的调研展板,邀请市民参与盲道体验活动。"蒙上眼睛走盲道后,我才真正理解视障人士的困难。"一位参与体验的市民感慨道。这样的互动不仅收集了更多反馈,也提升了公众对盲道问题的关注度。
8月10日,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开始整理最终报告。他们将632张照片分类排版,将测量数据制作成直观的图表,并撰写了详细的问题分析和建议。"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让相关部门更清楚地了解盲道现状。"刘钰帆说。
经过半个月的调研,团队总结出盲道存在的三大类问题:
1. 占道问题:商业区机动车占道率达43%,学校周边非机动车占道率37%,居民区杂物占道率29%;
2. 破损问题:平均每公里盲道出现2.3处破损,其中裂缝占比58%,凹陷占比27%,隆起占比15%;
3. 设计问题:38%的盲道存在转弯无提示、突然中断等设计缺陷。
调研虽然结束,但团队的工作还在继续。他们计划在新学期开展"盲道守护"宣传活动,通过照片展览、情景体验等方式,让更多同学了解盲道的重要性。"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能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就能真正改善盲道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