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秘酿艺工坊:广西师范大学生以实践匠心传承千年酿造智慧

    2025-08-28    阅读:
    来源:张楠、陈思语、高镇东
在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的浪潮中,高校学子正成为连接古老智慧与创新发展的桥梁。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 “酿艺传承” 实践团队的 10名师生,走进 酿酒工厂,开展为期 5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古法工艺研学、智能酿造系统操作等方式,在糟醅翻腾中探寻传统酿造的现代生命力。​
古槽新酿:传统工艺与智能技术的碰撞​
在占地千平米的传统酿造车间,发酵池内的红曲米酒正经历着第七天的固态发酵。生物工程专业大二学生陈曦戴着棉质手套,小心翼翼地翻拌着泛着酒醅香气的糯米,“老师傅说翻醅要像给婴儿盖被子,力度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菌群活性。” 她指着旁边的物联网监测屏介绍,团队正协助记录传统工艺中温度、湿度的变化曲线,为建立数字化发酵模型收集基础数据。​
在智能酿造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哲正调试着新型醋酸发酵罐的 pH 值控制系统。“我们将传统陶缸醋酸发酵的参数导入智能系统,通过精准调控溶氧量,使醋酸转化率提升了 12%。” 他演示着中控屏幕上的动态模拟图,团队成员正分组对比传统陶缸与不锈钢罐的发酵风味差异,用气相色谱仪分析酯类物质的含量变化。车间里,蒸饭机的蒸汽与传统木甑的米香交织,构成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酿造图景。​

跨界破圈:多学科视角下的酿造密码解析​
此次实践打破专业边界,组建了包含化学、生物、机械、管理等专业的跨学科团队。化学专业学生负责分析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生成路径,机械专业学生优化传统拌料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方案,管理学学生则调研酿造工艺的成本效益模型。在讨论香醋陈酿工艺改良时,各专业学生展开了热烈研讨。“我们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监测醋酸菌的代谢活性,但需要考虑设备改造成本与产能提升的性价比。” 管理专业学生王雨桐的建议,让团队对工艺优化有了更全面的考量。​
实践期间,团队还与非遗传承人开展 “师徒结对” 活动,并连线江南大学酿造研究院专家进行技术研讨。“老师傅传授的‘看糟识发酵’经验,与我们实验室的微生物测序结果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团队队长赵琳感慨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他们对 “匠人经验数据化” 有了全新理解。​
糟醅悟道: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的认知升华​
“当看到自己参与调试的智能制曲机产出第一批成型曲块时,突然理解了‘酒是粮食精’的真正含义。” 实践总结会上,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刘畅展示着团队制作的 “酿造工艺生态图谱”。通过此次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固态发酵、淋醋工艺等 20 余项传统技法,更深入理解了酿造行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 —— 团队调研发现,该酿坊带动周边 500 余户农户种植专用糯稻,形成了 “非遗技艺 + 特色农业” 的产业闭环。​

学校将与酿坊共建 “现代酿造产业学院”,计划开设 “传统工艺数字化” 特色课程,推动更多学生在古法酿造中寻找创新突破点。这些带着酒糟香气的年轻学子,正带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热情,在酿造强国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 “酿艺篇章”。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