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车间,把算法写进设备。”这是江苏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夏寻梦探忆团队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的生动写照。其中团队成员熊明浩、赵硕达两位同学作为各自战线的骨干,交出了一份“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青春答卷。
山东省东营市,7月7日至8月7日,团队成员赵硕达在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特种油管厂实践。实践期间,他深入高钢级油管生产线,熟悉热挤、热处理、螺纹加工及检验全流程,配合质检员完成外径、壁厚、螺纹参数抽查。他每天记录现场数据并整理成《特种油管加工要点手册》。
图1赵硕达同学在油管螺纹加工区测量外径
企业鉴定“工作积极,成绩突出”。此次实践让他将课堂知识与国之重器制造现场紧密对接,也为团队积累了珍贵的油田装备一手资料。熟悉加工流程与现场管理,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得到企业书面肯定。
图2赵硕达同学向厂工学习
江苏省苏州市,7月8日至8月27日,团队成员熊明浩赴固势(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围绕“高精度测量模块在产品老化测试中的应用”展开为期八周的实践。
图3熊明浩同学在工程师指导下实时采集产线数据
其核心任务是依托该高温反偏&高温栅偏测试系统,利用测量板卡对老化过程中的nA级和μA级漏电流进行实时监测,通过CAN总线实时回传数据,验证系统稳定性并记录温漂问题。
图4机柜老化测试现场
近期任务,熊明浩把已在实验室验证通过的测试板卡正式装进企业老化机柜,对整批产品进行连续监测。系统运行平稳,nA级电流曲线稳定无跳变,CAN通讯零丢包。对监测中发现的偶发温漂,他现场标注并同步给出软件补偿思路,为企业下一步固件升级提供了明确方向。
图5实验室测试板卡
8月3日晚,熊明浩、赵硕达通过线上分享会,把40天的实践心得带回“自”夏寻梦探忆团队。熊明浩用三分钟展示nA级漏电流曲线,提醒团队成员“电流小数点多一位,产品寿命就长一截,把课本公式跑成这条平稳曲线”。赵硕达分享“油管外径少一毫米都可能报废,把现场数字带回报告”。二人号召全体队员继续践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奔赴更多工程现场开展科技创新研学,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
“自”夏寻梦探忆”实践团队由一群怀揣同样信念的自动化青年。他们相信课堂不应止于黑板,青春必须扎进泥土与铁屑。于是,于是,有人把公式记在心里,对着夜空轻轻背;有人把定理夹进书里,翻页时沙沙作响。他们一起学那些难懂的符号,画着弯弯曲曲的线,算了一遍又一遍。白天想,晚上也想,只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真正会用的本领,让心里的那盏小灯慢慢亮起来。两条路线,日夜接力,每一次心跳都在为同一份家国情怀加速。归来后,他们把现场的温度、油味与焊光折叠进记忆,化作继续出发的勇气,也化作点燃更多同伴的火种。
撰稿人:霍达
审稿人: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