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旧州古镇调研之旅,如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在触摸壮族民俗肌理、见证文旅融合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与思考。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古韵新探”实践团的一员,我带着“解码民俗基因”的期待而来,最终满载对文化传承、民生温度与青年责任的深刻认知而归。
初入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黄老师指尖的绣球刺绣便让我停下了脚步。当她演示浆布固形的细致、讲解平针与盘金针法的差异时,我才真正明白,一个巴掌大的绣球里,藏着壮族先民代代相传的匠心。更令人动容的是绣球的“蜕变”——从昔日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到如今绣着“民族团结”“吉祥如意”的文化使者,它不再是封存于历史的物件,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符号。我尝试拿起针线学习基础刺绣,笨拙的针脚与黄老师娴熟的技艺形成鲜明对比,却也让我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传”与“承”的重量:传承不仅是记住工艺步骤,更是读懂纹样里的农耕记忆、节庆欢歌,让这份文化温度在当代延续。博物馆里的壮锦、木偶戏道具更让我意识到,旧州的民俗从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一个相互交织的文化整体,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讲述。
走到清代古戏台前,青砖木构的斑驳痕迹里满是岁月的故事。当当地居民说起“从前节庆时,这里山歌不断、木偶戏连台”,我仿佛能透过寂静的戏台,看到昔日古镇的热闹盛景。而台侧“将士浮雕”的发现,更让我对“民俗”有了新的理解——浮雕上壮族先民披甲守边的纹样,竟与绣球上的铜鼓纹、祥云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来,民俗工艺从来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历史脉络的载体,每一处纹样都在诉说着旧州人守护家园的边地情怀。我们团队提出的“山歌故事牌”建议,便是希望能将这份隐藏的历史与民俗串联起来,让游客在参观时不止于“看”,更能“读懂”背后的精神内核。这一刻,我意识到调研不只是记录,更是用青春视角为文化传播寻找新的出口。
绣球风情街的烟火气,则让我看到了文旅融合最生动的模样。72岁的韦奶奶守着挂满绣球的摊位,说起“游戏联名绣球一天能卖二三十个”时,眼角的笑意藏不住对生活的满足。我们发放的150余份问卷显示,80%的游客买绣球是为了留存记忆、传递心意,还有人期待体验绣球制作——这既说明民俗文化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印证了“传承”与“增收”可以双向奔赴。韦奶奶的摊位就像一个缩影:手工绣球守住了文化本真,让壮族技艺不至于淹没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而文旅消费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收入,让“守护文化”有了更坚实的物质支撑。这正是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落在古镇街头、百姓手中的真实实践。

图2 实践团队成员在绣球风情街与韦奶奶交流
最后来到瓦氏点将台,让此次调研的意义得到了升华。站在这片承载着抗倭历史的土地上,听着瓦氏夫人率领壮族“狼兵”保家卫国的故事,我突然明白,旧州的民俗之所以有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有精美的工艺、热闹的场景,更因为它根植于“爱国守边”的精神土壤。我们讨论将瓦氏夫人的故事融入绣球讲解、山歌创作,便是希望让游客在体验民俗时,能触摸到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这份精神,既是旧州人的文化自信之源,也该是我们当代青年的精神养分。 回望这三天,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从记录绣球工艺到设计传播建议,从收集游客反馈到思考民生需求,每一项工作都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用专业能力为社会发展注入动能;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用创新思维让传统“活”起来。未来,我会带着在旧州收获的感悟,继续关注边疆文旅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担当”的承诺——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对民俗的探寻,每一份对传承的努力,都是在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融”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添上属于青春的一笔。

图4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