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山东大学法学院“净网童行”调研宣讲团赴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调研活动

    2025-08-31    阅读:
    来源:山东大学法学院“净网童行”调研宣讲团
  
  近日,“净网童行”防治隔空猥亵未成年人调研宣讲团成员史宜桦前往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隔空猥亵防治及宣讲工作相关问题,专访了该院从事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工作的法官。此次采访针对性解答了宣讲团在前期调研和宣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后续面向未成年人的安全宣讲提供了实操性指导。
  谈及隔空猥亵相关案件,法官明确表示:“这类犯罪隐蔽性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具有持续性,我们在审理过程中一直高度关注。”在防治举措方面,她认为应从多方发力:通过生动的宣传形式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意识,网络平台需强化内容审核以减少不良信息传播,同时司法机关与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防治合力。
  针对宣讲团提出的“宣讲时未成年人认知不足”问题,法官结合工作经历分析:“此前去中学宣讲时发现,不少学生认为‘网上发照片很平常’。直到我们用他们常用的社交软件界面举例,讲述‘有人以“送会员”为诱饵骗照片’的真实案例,才有学生反馈‘身边同学遇到过类似情况’。”他强调,宣讲的核心意义是“让孩子认出危险信号”,而非制造恐慌,“要让他们意识到‘这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同时清楚‘遇到时该怎么应对’”。
  关于隔空猥亵案件中常见的取证难题,法官特别提醒:“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被骚扰后,第一反应是删除聊天记录,这反而可能破坏证据。”他建议宣讲团在宣讲中强化“证据留存”意识,比如将“遇到事先截图、立即告诉家长”编成简单口诀,配合动画短片讲解,“孩子对直观的画面和顺口的口诀,比冗长的道理更容易接受”。
  采访结束后,宣讲团成员史宜桦表示,法官的分享不仅解答了团队在宣讲方法、内容设计上的困惑,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法官提到‘每个孩子都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让我们明白,宣讲不只是完成调研任务,更是在为未成年人构建安全防线。”法官结合司法实践提出的建议,为宣讲团提供了从“讲理论”到“教方法”的转变思路——用贴近未成年人生活的案例和易懂易记的方式,让防范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接下来,宣讲团将梳理采访内容,优化宣讲方案,让防范隔空猥亵的意识和方法更有效地传递给未成年人。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