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4周年。为了寻访革命历史遗迹,传承红色经典文化,7月1日至7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5名青年团员,利用亲身实践收获的知识和身边老革命家口述的历史,将历史故事与现实结合,充分体会革命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
忆武昌起义,传青年精神7月1日,成员们来到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在参观途中,青年团员们与一群指导员相遇了。指导员们为队员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起源、历史背景和一些革命先辈的故事,如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慷慨就义,程定国、熊秉坤勇于发难,纪鸿钧、王世龙舍身烧督署,这些情节都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与此同时,广大武汉三镇人民群众也同仇敌忾,支援革命,商人捐款,工人、农民、市民踊跃参军,与革命军并肩作战,痛击清军。其中一位指导员感慨地说:“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和英勇流血牺牲换来的,新一代青年更应该牢记历史,传承衣钵,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同时,指导员们也鼓励队员们,“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根基,是祖国的希望。革命精神需要青年同胞们来传承和发扬,祖国的复兴更需要青年同胞们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祖国未来的复兴之路上,必定有着我们青年人的汗水和光彩。”这一番话说得队员们醍醐灌顶,一时间心绪难平。

杜旌菁同学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内认真查看革命旧物(何镇成摄)
奠施洋烈士,感战士遗志7月3日,队员们前往施洋烈士陵园,对施洋烈士进行洒扫祭拜和深刻缅怀。在雕像的基座上,队员们看到了
董必武同志1957年的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肖遗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 在施洋烈士的雕像前拍完照后,队员们又拾级而上,台阶二十七层,寓意二七大罢工,以纪念因在二七大罢工失败中恓性的施洋律师。登上台阶是一座丰碑,正面塑“施洋烈士纪念碑”七字,背面刻烈士革命事略。大家瞻仰了施洋烈士的光荣事迹,并一一给烈士洒扫鲜花,以表敬意。最后,沉浸在肃穆的氛围中,大家缓缓离开了陵园。
探农所旧址,继主席精思7月5日,队员们前去参观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刚踏入旧址大门,队员们与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军人们相遇了。受到气氛的感染,大家不约而同停下脚步,同军人们一起进行升旗仪式。随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国歌在场地内回响,一股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仪式结束后,同学们怀着一腔热情踏入馆内。入目即见的是,教务处墙上挂着一块很大的展板,展板上用正楷整整齐齐的写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的全文,这是农讲所师生集体讨论后制定的规约,规约明确规定了学习任务和目的外,强调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
讲解员李老师告诉队员们,“农讲所十分重视对学生世界观的改造,进校以后就会组织他们讨论怎样才能成为农讲所的学生、怎样才能消除从旧社会带来的毛病,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不要把这份规约看成是一种普通的学校规则,他也是使学生变成一种好的革命党员的必须的方法。”队员们纷纷点头,并怀着这样的信念认真学习了馆内展示的事迹,深刻体悟了毛泽东思想和精神。
通过为期7天的学习,青年团员们学习和体悟了艰苦而漫长的革命历史,深刻地体会了其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今的青年学生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勇于担当,用自己的行动来纪念百年前的那些英雄。
文字: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武汉实践团 杜旌菁
摄影: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武汉实践团 何镇成 杜旌菁
审核: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伊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