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寻脉文都:安大学子用AR点亮桐城派传承之路

    2025-09-07    阅读:
    来源:李阳
2025年7月至8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博史者”社会实践团队化身文化信使,在安徽省博物馆、桐城博物馆及安庆科技馆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脉文都”桐城派文化探索之旅。他们聚焦6至12岁青少年群体,以博物馆为课堂,以科技为桥梁,让沉睡的桐城文脉在童真视野与现代光影中焕发新生。 
在安徽博物馆与桐城博物馆,“文博史者”团队构筑起一座连接古今的社教课堂。他们从馆藏文物中提炼桐城派精髓,将桐城派中“义理、考据、辞章”转化为孩子们指尖可触的故事与场景。桐城派大师手稿、古籍及所藏,被重新诠释为理解桐城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当团队成员用生动的故事演绎桐城派理论时,孩子们被深深吸引并兴奋地举手提问,现场气氛活跃,好奇的眼神和热烈的讨论交织,传统文论在童言童语中变得可亲可感。
此外团队还对桐城博物馆及文庙宣传负责人进行了采访,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了文庙的保护与推广工作:“我们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修缮维护、丰富展陈展现历史风貌,举办文化讲座、传统礼仪体验活动,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同时,联动‘六尺巷’等周边景点打造文化地标集群。”对于博物馆与文庙的未来,她期望形成“馆庙一体”的文化地标:“博物馆需加强桐城派文物数字化与专题研究,文庙则深化礼仪文化与儒学教育的活态传承,让全国乃至世界听见桐城声音。”当谈及桐城派影响深远的人物,负责人指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桐城四祖。特别是姚鼐,其‘义理、考据、辞章’理论是桐城派散文创作核心,影响巨大。”
为让桐城派文化真正“活”在当下,团队以馆藏文物为蓝本,创作了一套“AR明信片”。选取桐城文庙及桐城博物馆馆藏的人面纹博山炉、虎钮铜印,孩子们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立体文物投影便跃然屏上,并伴有详尽的文物介绍。这套融合历史底蕴与科技魅力的文创,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乐于分享的“文化名片”。
创新步伐延伸至安庆科技馆,团队开启“AR世界 你我共创--画笔动起来”主题活动,吸引来自市区近60组家庭踊跃参与。孩子们化身小小画家,在纸张上尽情挥洒,描绘他们心中的未来城市图景。活动现场,成员们发放AR明信片,生动形象的向小朋友们介绍了AR技术及生活中的应用,团队也将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图案在活动结束后通过AR技术立体呈现,力使这场科技与绘画交融的实践满足孩子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安徽大学志愿者们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社会教育动能的一次深度探索。当孩子们手持AR明信片扫描立体文物,当科技馆里童真的笔触描绘未来愿景,我们清晰看到:文化传承的密码,不仅藏在泛黄的书页里,更在每一次用童心激活传统、用科技点亮历史的创造之中。安大学子正用青春智慧书写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时代注脚。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