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暑假,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国际传播方向分流新生、“泉韵故事宣讲团”队长,我带领几个同学参与了一场难忘又新奇的社会实践——用AI技术“复活”辛弃疾,传播济南红色文化的实践。
这次社会实践于我而言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使命接力。我们从古籍文献中打捞历史的碎片,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重塑英雄的形象,用外语讲述济南的红色故事。
实践之初,我们埋首于古籍文献,在《济南府志》《历城县志》和《宋史》的泛黄纸页中追寻辛弃疾的足迹。那些关于他抗金报国的记载、词作中的豪情与忧思,逐渐拼凑出一个立体的灵魂——出生于济南历城,二十三岁南下归宋,一生抗金,却再没能回到中原......“如果辛弃疾看到现在的太平盛世,回到他阔别许久的故乡,一定会很激动吧”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走进济南战役纪念馆、中共山东省早期组织纪念馆、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和解放阁等红色场所,寻找到了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一千年前的南宋与百年前的中国何其相似,我们很幸运,守住了自己的土地。
如何让辛弃疾“活”过来?我们借助《中国历代名人图会》和经典影视作品考据宋代服饰细节,通过即梦、可灵等AI工具生成符合历史真实的形象。技术并非冷冰冰的代码,而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媒介。当屏幕上浮现出辛弃疾的虚拟面容时,团队仿佛听见了穿越千年的心跳。
而更大的挑战在于语言的转化。在应用英语系杨凯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反复推敲如何用英语传递“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壮与豪迈。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嫁接——既要保留原诗的意境,又要让英语受众感受到同样的情感冲击。这个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播中国故事,需要既忠于历史,又拥抱现代。
这次实践让我深信,文化传播的本质是“让过去照亮未来”。AI不是取代人文的工具,而是延续文明的火种。当我们用技术复活辛弃疾,用英语讲述济南的红色历史,我们真正在做的是:以青春之我,为千年文脉续写新篇。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应只是历史的旁观者,更应成为文明的译者——用创新激活传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得更远。每一次技术的尝试、每一次语言的转换,都是我们向时代交出的答卷:文化自信,既源于对根的坚守,也成于对未来的勇敢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