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至9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华阴市调研队走进陕西省华阴市,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华山镇五方村传统红薯粉条加工产业、三集村大棚种植与特色民宿产业,并在华山游客中心开展游客访谈,从多角度探析乡村振兴中的机遇、困境与可能路径。
五方村红薯粉条:老手艺遇到新难题
8月31日下午,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以红薯种植与粉条加工闻名的五方村。据了解,该村采用“小麦玉米+红薯”轮作模式,红薯被手工加工成粉条,因其口感爽滑、原料纯粹而受到本地消费者欢迎。村长向团队介绍,尽管粉条定价在每斤10-12元,产业自2018年以来持续盈利,但销售市场仍局限在华阴和西安周边,未能打开更广阔渠道。对于目前流行的电商销售模式
,村长坦言,自己虽参加过高校组织的电商培训,但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
且对线上销售仍持谨慎态度
,并没有利用起电商的优势。“不是不愿意做,是怕被别人压价,也怕自己跟不上节奏。”他表示,希望村里有
更多年轻返乡,带领粉条产业“走出去”。
针对五方村红薯粉条产业面临的销售渠道局限与电商转型困境,实践团队提出了以“文旅赋能+电商轻运营”为核心的多维解决方案:通过打造“登华山·品五方”题文旅礼盒、开发手工粉条体验研学项目,
努力实现线下引流与品牌增值。此外,
可以尝试联合高校开展“电商陪跑计划”,由大学生团队协助开设线上店铺并拍摄工艺短视频,
有望破解村长面临的运营难题。
三集村:从灵芝到阳光玫瑰,民宿寻求差异化突围
9月1日上午,团队转赴同属华山镇的三集村,深入考察该村近年来着力发展的特色产业。与五方村专注于农产品深加工不同,三集村正积极探索“种植+文旅”的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团队首先重点考察了该村的大棚种植产业。由于近年气候多变,原本收益可观的灵芝种植因竹棚屡次倒塌而被迫中止,村里今年改种阳光玫瑰葡萄,首次挂果,经济效仍需市场检验。当农户向团队细致介绍了阳光玫瑰的精细化管理方式:挂果前通过精准施药与张网有效防虫,挂果后则依据果粒饱满度与穗型进行严格分级——优质果实行套袋保护以提升品质,次果则灵活处置以控制损耗,整个种植过程更采用滴灌系统实现高效节水。尽管经济效益仍需市场最终检验,但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用心的管理,让农户和团队都对今年的收成充满期待,盼望清甜饱满的阳光玫瑰能成为三集村产业振兴的新亮点。
当天下午,团队转而考察
华阴市三集村及其周边村庄的另一重要
产业——民宿产业。该
产业于2016–2019年间快速发展,但随着数量增加,竞争日益激烈,普遍反映生意不如从前。团队也注意到,
华山村一家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田园景观的特色民宿,凭借精巧的空间设计和浓厚的体验感成为亮点。该案例表明,在民宿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差异化、个性化经营才是可持续之路。这一特色发展路径,与上午所见的农业产业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
华阴市“种植+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倾听游客声音:华山旅游服务获认可,山顶物价存争议
为更全面了解华阴区域旅游经济状况,9月2日上午,实践团队在华山游客中心对刚刚下山的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受访游客多以20–40岁为主,来自不同省份。绝大部分游客对华山山下的住宿与服务表示满意,认为价格合理、设施完备。也有部分游客指出,山顶商品和食品价格偏高,建议景区加强管控与透明度。
调研虽短,责任绵长
本次华阴之行不仅揭示了五方村、三集村等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也展现出传统农艺与现代文旅融合的广阔前景。面对销售渠道单一、青年人才流失、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团队提出以电商赋能、文旅联动、品牌打造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我们坚信,在政策支持与科技助力的双重驱动下,结合高校智慧与地方特色,乡村产业必将突破瓶颈,焕发新生。团队也将持续关注华阴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