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广西师范大学“师锦星火”团队

    广西师范大学“师锦星火”团队
  • 隶属院校:广西师范大学
  • 实践地区:广西
  • 指导老师:任剑梅 黄艺璇
  • 团队队长:项载宇
  • 团队成员:何金兰 焦钰涵 刘滢 高昕悦
  • 发布时间:2025-09-27
  • 浏览次数
团队展示介绍
非遗进劳育:当壮锦工艺遇见师范课堂——师锦星火团队探访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
      2025年9月27日上午,怀着对壮锦文化的向往,我们走进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展示厅,经纬交织的壮锦在灯光下流淌着斑斓光泽,凤凰纹样在绛红色底料上翩然欲飞,仿佛下一秒就要携着八桂大地的千年故事振翅而出。
      这支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团队——师锦星火团队,今日对民族工艺的美学核心开展了深度调研,以期非遗技艺成为师范生劳动教育中的鲜活教材。每一道纹样都是民族的密码,团队成员轻抚壮锦上连绵的“卍”字纹,聆听研究员讲解壮族织锦的古老语言——水波纹隐喻民族依水而居的智慧,云雷纹承载着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在研究院的织机工作室,团队成员俯身观察手工挑花的过程,竹笼机上传出规律性的“咔嗒”声,如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节奏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更要让他们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叙事。”项目负责人指着织锦上的太阳纹说道。
在研究院的藏品库房里,民国时期的壮锦背带与当代设计的壮锦文创包并列展示,恰似非遗活化的生动注脚。调研过程中,工艺美术研究院的专家指出创新关键:“机械织锦半小时能完成手工织锦十天的工作量,将手工织锦的文化价值活化传承,通过高精度机器提高壮锦多样化、产量化,便利了壮锦新纹样从设计到产出。”这让团队更加坚定课程设计理念——劳动教育不是一味的重复操作,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传承发扬文化的载体。离开研究院前,我们与负责人详细交流壮锦纹样的设计与织造流程,并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创新壮锦,在此基础上本团队与研究院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
      挥别研究院工艺导师后,太阳透过车窗洒在壮锦纹样上,那些彩色的丝线仿佛正在编织新的故事——当师范生们未来在劳动课堂上教授壮锦编织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如团队在项目宣言中所说:“劳动教育应成为非遗活化的新场域,让青年在双手劳作中触摸文化脉搏,在经纬交织间理解民族智慧。”这场发生于工艺美术研究院的调研,正在为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铺设一条双向奔赴的新路径。

撰稿:何金兰 焦钰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团队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