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保密防线,传承红色基因
当 “筑牢网络保密防线,传承红色保密基因” 的主题横幅在学习会场展开,当一份份印着保密警示案例的学习材料递到手中,我仿佛瞬间被拉入一场关于 “守护” 的深刻对话 —— 这场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 “保密” 二字的重量有了远超以往的认知,内心的触动如涟漪般层层扩散。
在网络保密知识安全竞答活动中,原本以为 “保密” 离学生生活遥远的我,被一道道贴近日常的题目敲醒了警钟。当答题界面弹出 “使用公共 WiFi 传输含敏感信息的文件可能导致数据被截获” 时,我猛然想起上周帮老师整理科研资料时,曾在校园外的咖啡馆连接过陌生 WiFi;当看到 “随意丢弃印有涉密标记的草稿纸属于违规行为”,才意识到实验室里偶尔堆积的演算纸,或许藏着未被重视的保密风险。这场竞答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考核,而是一场 “沉浸式” 的风险警示 —— 在大数据交织、云存储普及的今天,网络保密早已不是专业部门的 “专属课题”,而是渗透在文件传输、密码设置、设备保管等每一个细节里。我们学到的不仅是 “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泄露未公开信息” 的具体技能,更领悟到:每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 “突破口”,而背后关联的,或许是国家科研机密、集体利益乃至社会安全,这份 “时时警惕、处处留心” 的意识,从此深深扎根在我心中。
随后观看的《守望:红色保密往事》微纪录片,更是让我眼眶发热、心潮澎湃。镜头里,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最朴素却最坚定的方式守护着党的秘密:地下党员将密信藏在竹筒里,伪装成挑夫穿行在敌占区的山路间,哪怕遭遇盘查也宁死不吐一字;女交通员把密码缝在衣角,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以 “不知道” 回应所有追问,直至牺牲时,衣角的密码仍完好无损;边区的通信兵用方言编创暗号,让敌人即便截获电报也无法破译,用智慧筑起 “无形的保密防线”。这些画面不再是历史书中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用生命践行 “保密重于生命” 的誓言。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先进的加密技术,没有完善的保密制度,却凭着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的信念,守住了党和人民的希望。这份 “以生命护秘密” 的红色保密基因,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财富 —— 它让我明白,保密从来不是 “被动遵守”,而是 “主动守护” 的使命,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丢掉的责任担当。
紧接着学习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则让我从 “历史感悟” 拉回 “现实践行”。规定中 “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校园涉密科研数据”“不得在非涉密设备上存储学生敏感信息”“不得泄露未公开的教学改革方案” 等条款,清晰勾勒出校园保密工作的 “红线” 与 “底线”。我忽然想起,实验室里那些标注着 “内部使用” 的作物育种数据,图书馆里仅限校内查阅的古籍数字化资料,甚至班级里未公示的助学金评审名单,都是需要我们守护的 “秘密”。有同学曾开玩笑说 “学生哪有什么涉密的事”,但此刻我深刻认识到:校园里的保密工作,看似 “微小”,却是国家保密体系的 “最小单元”;我们遵守的不仅是学校的纪律,更是对 “保守国家秘密” 这一法定义务的践行。这份 “明规范、守纪律” 的认知,让我对 “学生身份” 有了新的理解 —— 我们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保密责任的承担者。
这场学习结束后,我特意将手机里的陌生 WiFi 全部删除,把实验室的涉密资料统一存进学校指定的加密硬盘,还在笔记本上写下 “保密三问”:传输信息前是否确认安全?保管文件时是否符合规范?面对疑问时是否坚守原则?因为我深知,保密工作从来不是 “一次性的学习”,而是 “一辈子的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站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沿,也站在红色基因传承的节点上 —— 既要用学到的网络保密知识,为自己筑起 “技术防线”,不做信息泄露的 “无心之失者”;更要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保密精神,为国家筑起 “精神防线”,争做秘密安全的 “坚定守护者”。从整理一份文件时的谨慎,到设置一组密码时的用心,从提醒身边同学注意保密细节,到主动学习最新的保密法规,每一件 “小事”,都是我们践行使命的 “实事”。
未来,我会带着这场学习的收获,让 “保密意识” 成为一种习惯,让 “红色基因” 成为一种自觉,以青春之我,筑牢网络保密的 “青春防线”,为维护国家秘密安全,贡献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力量。
校园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