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新绎·青春赋能

    2025-09-27    阅读: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师锦星火”团队
非遗新绎·青春赋能
广西师大学子探壮锦之美,以师范薪火传千年技艺。走进广西壮锦博物馆,经纬交织的斑斓图样流淌着壮乡千年文明的光泽。9月26日,我校“师锦星火”劳动教育项目团队开启了一场以“非遗融入师范劳动课程”为主题的文化实践之旅。这是将“非遗+劳动教育”创新模式从理论推向实践的关键一步。
 
 
 
经纬之间,读懂非遗文化的内涵
在壮锦博物馆,跟随非遗传承人的讲解,逐步拨开壮锦制造技术的神秘面纱,体悟纹样背后的文化底蕴。不同于云锦、蜀锦,壮锦以棉、麻为底,彩丝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技艺,图案对称而充满韵律。团队成员俯身观察织机细节,记录下挑花结本、挖花盘织等技艺特点。成员在笔记中写道:“一挑一拨之间,是壮族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雷纹、水纹、太阳纹,皆是对天地万物的礼赞。”​
 
壮锦文化迁移到劳动课程:师范生的非遗使命
团队并未止步于文化考察。基于前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意见》的政策分析及师范院校课程调研,团队计划将壮锦技艺转化为可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模块。在博物馆教育中心,队员们体验了简易织机操作,并录制纹样设计、颜色搭配等微课素材。“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技艺,”项目负责人表示,“而是要设计出让中小学生也能理解的劳动教育方案,让非遗成为‘可触摸的历史’。”

以师范之名,让壮锦星火相传
项目指导老师指出:“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习得,更是文化认同感的构建。师范院校学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应当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火炬手。”
 
撰稿:何金兰 焦钰涵
摄影:何金兰 焦钰涵
 
 
校园新闻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校园新闻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