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五育融合”视域下乡村中学特色教育实践调研报告 ——以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为例

    2025-08-0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报告人:王思璐
  学院专业班级: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302班
  学号:202310010227
  联系方式:17763758852
  【摘要】
  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纵深推进背景下,湖南工程学院“资助+心理”教育关爱服务团于2025年7月赴湘乡市山枣镇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实践。活动以“德育润童心·励志向未来”“智育启新思·科普进课堂”“体育强体魄·阳光跃山枣”“美育绘童梦·艺术绽乡野”“劳育育希望·实践助振兴”五大主题为核心,通过政策宣讲、心理团辅、科普课堂、劳动实践等多元形式,探索“五育融合”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路径。实践表明,“五育”活动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劳动意识,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五育融合、心理团辅、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建设
  【前言】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路径,承载着“以教育赋能乡村”的使命。当前,乡村地区仍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衡、留守儿童心理关怀不足、综合素质教育缺失等问题。本次实践以“五育并举”理念为指导,结合心理学、教育学方法,通过特色课程与团体活动激发乡村儿童潜能,强化其思想道德、科学素养、身心素质与劳动能力,助力乡村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构建可持续的乡村教育支持体系提供实践依据。
  【正文】
  一、实践背景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但乡村中学受师资、资源限制,“五育”实施常陷入“重智育、轻其余四育”的困境,亟需通过实践探索“融合育人”的乡土路径。山枣中学地处乡镇,受人口外流影响,师资以主科教学为主,对“五育融合”理念理解浅层;学生长期缺乏系统性的德育引领、美育浸润、劳育实践,成长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存在显著错位。。
  二、实践主题
  乡村振兴
  三、实践地点
  湘乡市山枣中学
  山枣镇距湘乡市区约15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山枣中学作为山枣镇的核心公办中学之一,服务于山枣镇辖区及周边10个行政村,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五育活动配套资源匮乏,需外部力量补充。
  四、实践过程
  (1)核心主题
  “德育润童心·励志向未来”:开展受资助学生逆袭经历分享、学科竞赛夺冠事迹宣讲;组织学生用画笔绘制奋斗目标,封装至“目标信封”。
  “智育启新思·科普进课堂”:实施趣味实验(自制水火箭)、编程积木游戏等科普活动。
  “体育强体魄·阳光跃山枣”:举办趣味运动会,结合“情绪调色盘”“风筝绘梦”等心理团辅。
  “美育绘童梦·艺术绽乡野”:开展废旧物料再生艺术创作(如塑料瓶装置)、校园主题墙绘。
  “劳育育希望·实践助振兴”:组织“幸福饺子宴”、“校园美容师”等劳动实践。
  (2)辅助活动
  政策宣讲:入户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政策,发放宣传手册。
  心理关怀:开展“五感心理辅导”(视、听、触、嗅、味)、户外破冰游戏(“桃花朵朵开”“一圆到底”)。
  红色教育:参观东山书院,开展现场党课学习。
  五、实践成效分析
  (1)五育融合的积极反馈*
  德育成效:学生通过“目标信封”明确学习理想,大部分参与者表示“更坚定奋斗方向”。
  智育突破:自制水火箭实验激发科学兴趣,孩子们主动追问航天知识。
  心育提升:“情绪调色盘”活动帮助儿童表达情感,参与者焦虑情绪均得到显著缓解。
  美育落地:废旧物料创作获村民认可:“垃圾变艺术品,孩子学会珍惜资源。”
  劳育价值:让劳动从“任务”转化为“责任教育”,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承当劳动任务。
  六、现存问题与建议解决对策
  (1)核心问题
  美育资源短缺:乡村缺乏艺术耗材,依赖志愿者携带有限物料。
  心理辅导持续性不足:短期团辅难以解决深层心理问题。
  (2)解决对策
  建立“五育资源循环站”:建立“高校-乡村”美育资源库,高校联合企业捐赠再生艺术材料,定期输送至乡村。
  构建“线上心理支持平台”:搭建线上心理支持平台,联合地方社工定期回访。
  【总结】
  本次赴湘乡市山枣镇的暑期实践,以“五育融合”赋能乡村教育为核心路径,验证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与心理团辅协同育人的显著成效。通过“目标信封”封存理想强化德育根基,水火箭实验点燃智育火种,“情绪调色盘”团辅提升体育抗压能力,废旧物料艺术创作激发美育潜能,“饺子宴”劳动实践深化劳育担当,构建起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支持体系。心理团辅作为关键纽带,以“桃花朵朵开”“一圆到底”等游戏突破留守儿童心理壁垒,有效缓解隐性心理危机。实践证明,“五育”与心理干预的深度结合,为破解乡村素质教育碎片化困境提供了可复制范本。建议建立常态化“五育实践基地”,推动高校资源持续下沉,实现乡村教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刘霞.团体心理辅导在乡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4(5):112-115.
  [2]    张伟.五育并举视角下乡村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24(3):45-48.
  [3]    教育部.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07.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