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东北林业大学学子探寻历史踪迹 解码绿色动能

    2025-08-19    阅读:
    来源:东北林业大学 林间“化”语社会实践团 张子菡
东北林业大学学子探寻历史踪迹解码绿色动能
2025年7月30日,东北林业大学林间“化”语社会实践团走进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以“兴林化药智,生态助振兴”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这支由6名研究生组成的队伍深入国门、社区、田间开展调研,将专业所学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探寻边境生态发展密码,为生态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国门之下:历史见证与生态责任
团队首先来到绥芬河口岸国门景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历史学习之旅。从清末民初的边境贸易雏形到如今的现代化口岸枢纽,从传统通关模式到绿色贸易体系构建,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看景区内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展品,深入了解了绥芬河作为重要口岸城市的沧桑变迁。团队成员曾祥深在参观后感慨:“边境地区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始终相辅相成,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好发展根基。”

团队成员参观绥芬河国门景区。李敬宇供图

社区课堂:自然美育播撒绿色种子
在前进社区的服务大厅里,社区工作人员向团队展示社区“先锋行”党建品牌:“我们划分4个核心阵地,在社区开设活动室、舞蹈室、学生托管中心,凝聚社区力量,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大厅设有居民“心愿墙”,将民声切实落实到位。

团队成员在前进社区调研。陈馨供图

团队为社区的孩子们精心设计了“押花拓染——自然之美手工课”。“大家看,这片枫叶拓染的红色来自天然色素,比化学染料更环保哦!”团队成员曾祥深给孩子们讲解植物染色原理。成员们带着采集的干花、手工用品,向10余名社区儿童讲解植物色素提取原理、押花标本保存技巧,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完成作品。这场互动教学巧妙融合了植物相关专业知识与生态美学,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又传递了环保理念,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获社区主任点赞:“研究生们把专业知识变成了孩子们能懂的环保课,太有意义了。”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手工成果。张子菡供图


田野躬行:科技赋能特色农业
团队深入绥东村草莓种植基地,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考察现代化草莓种植基地及其他特色农业项目。基地内绿意盎然,各类蔬果长势良好,团队成员生物学硕士刘梦琪结合专业知识与村干部探讨:“大棚正是草莓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说明生态种植技术运用得很到位。”“我们基地根据季节特征种植不同种类的水果,将废弃的鱼塘改造成开放的垂钓区,不仅有效利用资源,还丰富了村民的休闲生活。”村干部介绍,绥东村村民全部住上了楼房,种植基地还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乡村自己的产业,让群众增收、让村集体增收,提升村民幸福感。村干部对村民的关怀以及基地带动就业的举措,也让团队成员体会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深刻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了科技赋能生态农业的蓬勃生机。

团队在绥东村草莓基地参观调研。耿佳琦供图

红色溯源:初心指引生态使命
实践的最后,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队员依次查看1928年中共代表经绥芬河赴莫斯科参加六大的路线图、俄会议记录复制件及代表使用过的皮箱原件。讲解员的话语让团队成员驻足沉思,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这场精神洗礼进一步筑牢了队员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伟业的思想根基。

团队成员就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的史料展开讨论。刘梦琪供图

“从口岸到田间,从社区到场馆,绥芬河的实践让我们明白:生态振兴既要心怀‘国之大者’,也要脚踩‘泥土芬芳’。”团队队长张子菡总结道。队员们通过亲历、亲见、亲为,深化了对“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解,提升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绿色发展的实践能力。他们表示,未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东北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坚实的青年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