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银锤敲击砧板,火星四溅;一枚绣针穿梭布帛,丝线无声。在荆楚大地的非遗传承图谱中,性别与技艺的古老脚本正被悄然改写。2025年7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深入苗岭村寨与秭归绣坊,见证了苗族银饰锻制与三闾刺绣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承密码的深刻嬗变——从性别壁垒的消融到女性力量的崛起,一幅关乎文化存续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守艺人的破壁:苗族银匠推开传承的“窄门”
在湖南德榜村银匠麻利明的工作室内,实践队员目睹了一场“规矩”的变革。这位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正亲手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百年铁律。“手艺活,靠的是心性和功夫,不是看性别和家门。”麻利明态度鲜明。他广纳门徒,无论男女,只看是否真心热爱、耐得住寂寞。
他拿起一片细密錾花的银饰向队员讲解,繁复的拉丝工艺需将银线拉得比发丝还细。这背后是二十余道工序的千锤百炼,曾被视为男性专属的体力与耐力考验。当年轻女学徒在麻利明的指导下尝试锻打银条,锤子虽显沉重,敲击亦显生涩,但传承的窄门已然敞开。麻利明认为,固守陈规只会让技艺凋零,唯有不拘一格吸纳人才,方能令古老银花在新时代绽放。

绣娘的江山:三闾刺绣织就“指尖经济”
与此同时,在湖北秭归的芈绣馆内,另一番景象印证着女性在非遗传承中的核心动能。三闾刺绣省级传承人乔贵荣飞针走线,其代表作《橘颂》凝聚了八个月心血与130余种丝线的精妙调和。这项以屈原官职“三闾大夫”为名的技艺,早已是“巾帼当家”的天地。
乔贵荣的传承之路,更是一条以“针”撬动乡村发展的创新之路。她依托师父奠定的基础,将“公司+绣娘”模式发展壮大。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通过系统培训,累计培养绣娘超3800名。它不仅为近500人提供了稳定岗位,更成为当地20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的支柱。“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要让大家有饭吃,有奔头。”乔贵荣的话语道破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支撑生计的“指尖经济”。

传承密码重写:性别藩篱倒塌之后
两相对照,苗银与三闾刺绣的传承轨迹,清晰勾勒出非遗存续逻辑的时代转向。在苗族银饰领域,麻利明代表的是一种主动的“破”。他拆解了基于性别的传承壁垒,让技艺回归本质——对匠心的纯粹追求。这破除了人才来源的局限,为技艺注入了多元活力。其拥抱数字化传播的举措,更是将神秘锻台推向大众视野,拓展了生存空间。三闾刺绣则展现了女性主导技艺在当代的“立”。乔贵荣们不仅守护着精妙的“挑花针法”,更以绣娘群体为基石,构建起融合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生态链。她们让非遗从“被保护的标本”,成长为驱动乡村繁荣的活水源泉。绣架上飞舞的丝线,串联起文化尊严与经济自立,赋予这项古老技艺抵御时光冲刷的坚实韧性。
当实践团队踏上归程,两种回响在年轻学子心头交织:德榜村叮咚的银锤声,敲击的是陈规的瓦解与包容性传承的诞生;秭归绣坊静谧的运针,编织的是女性的创造力如何成为非遗存续的中流砥柱。性别,曾是束缚技艺传承的无形枷锁;如今,它的消解与重构,正成为激活古老智慧、使其生生不息的关键密钥。青年一代在见证这场静默变革的同时,也肩负起新的使命——让每一次锤落、每一针牵引,都成为文明星火永续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