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探无碍,道暖通行——盲道步履量,青春有爱行
(通讯员 胡月)2025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探无碍,道暖同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践行有爱有情的城市文明与温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盲道专项调研,对浙江省温州市万达广场、龙翔路、永宁西路等核心区域进行实地勘察。团队实践调研发现当地盲道覆盖遭遇“畅通难”困境,非机动车占道、井盖阻断等问题频发,高覆盖率的盲道未能有效转化为视障人士的“放心路”。
在炎炎夏日里,调研队员王焌拓手持测距工具,细致地丈量着每一条盲道。测量数据显示,温州市在盲道硬件建设如下:龙翔路覆盖率96.3%,永宁西路94.6%,多条主要道路的覆盖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大规模、高标准的盲道建设,体现了城市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也为视障人士出行提供了基础保障。然而,当实践队员们尝试蒙上眼睛,亲身体验盲道使用感受时,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小差距。
万达广场周边的调研情况尤为典型。这里人流量大,商业活动频繁,盲道建设标准很高,平均规格达到30cm*30cm。但就在这99.1%的高覆盖率下,非机动车占道成为最大难题。调研记录显示,该区域存在2处侵入和3处超过50%的阻挡情况。更令人深思的是,一处非机动车停车位的设计缺陷:停车区域划线外凸,导致停放的车辆车身必然侵入紧邻的盲道,而车轮却规规矩矩地停在划线区内。这个看似微小的设计疏漏,却暴露出城市规划建设中各部门协同不足的深层次问题。
裂缝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7月28日至30日的调研中,一段920米长的盲道上集中发现了8处裂缝,虽然单处裂缝的紧急程度不高,但如此密集的裂缝就像给盲道贴上了多条布条,严重影响了行走的平整度和导向功能的精确性。这些裂缝大多是由于日常维护不及时,小问题逐渐积累而成,反映出精细化管理的缺失。
井盖侵入是另一个突出问题。在多处路段,市政井盖直接压在盲道之上,迫使盲道被迫绕行或中断。这种基础设施之间的“打架“现象,揭示了不同市政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的现状。盲道往往是在道路建成后铺设,而井盖等设施则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无形中为盲道的连续性设置了障碍。
然而,实践勘察中也发现了令人振奋的正面范例。在龙翔路和永宁西路,调研报告显示占道情况:无、破损率0.2%,维护响应时间也缩短至10小时,指标显示“达标”。这些路段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管理到位、责任到人,维持盲道的通畅和完好是完全可行的。特别是永宁西路,不仅实现了各项指标的全面达标,盲道设置也更趋合理,避免了与其他基础设施的冲突。
“青探无碍,道暖同行”团队指出,温州盲道问题的核心在于从“有”到“有用”的转化梗阻。首先要在规划源头上做到“无障融合”,在设计停车位、设置市政井盖时提前为盲道让路,避免后期改造的困难;其次是强化精细化的日常巡查与维护机制,对裂缝等小毛病做到及时修复,防止问题扩大化;最后是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升社会成员自觉维护无障碍设施的意识,特别是规范非机动车停放行为。实践团队建议,温州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无障碍设施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盲道等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维护。同时,可以引入“无障碍设计专项审查“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就由无障碍专家参与评审,从源头上避免设计缺陷。此外,还可以建立志愿者巡查队伍,配合专业部门做好日常监督和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关注硬件设施,还特别注重体验式调研。队员们尝试蒙上眼睛,使用盲杖实地体验盲道通行感受。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些看似微小的障碍对视障人士带来的巨大困扰。一个只有几厘米高的坎,一段只有几米长的中断,都可能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此次实践不仅是对温州盲道现状的一次调研,更是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的一次深入思考。实践成员们表示,一座真正温暖包容的无障碍城市,不仅需要铺设盲道的硬投入,更需要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的软智慧与暖心意,让盲道真正地让视障人士安心通行。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