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码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实践路径,7月1日上午,武昌工学院团委“十年禁渔”三下乡调研团队“‘江’心比心,‘渔’你同行”走进宜昌市渔政中心,以“实地观摩+专题研讨”形式深度调研智慧渔政建设成果,聚焦在线监控、ai分析、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在长江禁渔中的创新应用,用青年视角勾勒生态保护的科技蓝图。
科技赋能,监控系统守护长江生态 在宜昌渔政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屏前,调研团队见证了传统执法的数字化变革:“300米范围内可精准识别鱼钩类型,232公里宜昌江段实现24小时智能覆盖。”这套于2018年启动建设、2022年全面投用的一体化监管系统,正以米级精度构建长江禁渔的智慧防线。
系统的回溯功能展现出了尤为震撼的效果,其具备的强大追溯能力为调研团队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助力。调研团队借助这一系统,能够精准且清晰地观看到以往诸多非法捕捞行为的相关视频,这些视频资料完整、真实地记录了非法捕捞的现场情况,包括非法捕捞的时间、地点、涉事人员以及具体操作过程等关键信息。在案件评判过程中,这些视频资料作为重要且确凿的证据,为执法人员准确认定违法事实、判定违法情节轻重提供了坚实依据,有力地确保了案件评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调研团队在亲身体验和运用这一系统后,深切感受到科技赋能所带来的巨大力量,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执法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更为维护水生态安全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为观看以往违法垂钓视频杨思航供图
协同共治:跨域联动筑牢禁渔防线 在与渔政人员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实施精准打击非法捕捞违法行为的行动中,必须依靠多部门的通力协作。渔政执法支队队员提到“禁渔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我们与各区农业农村局、公安、生态环境局、中华鲟保护区等12个单位建立了‘数据互通、执法联动、应急响应’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来“十年禁渔”政策从规划蓝图到落地见效,绝非单一部门能够独立承担的重任,其顺利推进与有效实施,有赖于多部门之间构建起紧密无间、协同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以往精准执法过程周海含供图
生态回响:从物种复苏看治理成效 在调研团队通过观看监控系统存档视频对水域生态状况形成初步直观了解后,渔政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补充说明:禁渔初期,像鲫鱼、餐条这类小型鱼,因其自身发育速度较快,在鱼类群体中的数量占比相对较多。而与此同时,作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鳡鱼、鳤鱼,其数量却近乎到了绝迹的程度。如今,通过采取有效人工增殖放流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综合举措,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正逐步朝着正常的金字塔结构回归,最终达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江豚群中出现怀孕个体,是生态改善的最佳佐证。”在莫队长播放的无人机历史巡查视频中,一头体态臃肿的江豚在葛洲坝下游水域缓慢游动,经水生生物专家研判确认其处于妊娠期。这标志着宜昌江段已成为稳定的江豚繁殖地,目前观测种群数量超10头,活动范围覆盖葛洲坝至枝江段。更值得关注的是鱼类行为的变化:记录显示,2024年表层鱼类“炸水”频次增加,这种由江豚及掠食鱼类围猎引发的小型鱼类跳跃现象,正是生态链完整性恢复的直观体现。
图为工作人员谈论长江鱼类生态平衡杨思航供图
通过此次对渔政中心的深入参观,调研团队深刻体会到,当今青年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生态保护领域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卫星遥感定位技术、无人机实时巡查技术、智能识别系统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知识,为将来能够运用这些科技利器高效参与并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青年学生还需深刻理解跨部门协作在生态保护中的战略价值,着力培养自身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跨领域沟通协调的能力,明确认识到生态保护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此外,青年学生更应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持续关注长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健康状况,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将青春智慧与力量注入到守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