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探无碍,道暖通行——盲道覆盖率超九成使用率近零 峨眉山主干道无障碍设施陷沉睡困局 

    2025-08-2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通讯员 连馨)2025年7月15日至8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探无碍,道暖同行”社会实践团队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开展盲道专项调研。该团队选取名山中路、滨河路二段等7条城市主干道,采用厘米级激光测绘与72小时连续观测法,累计测量盲道17.8公里(占全市盲道总量23%),完整覆盖学校、医院、商圈三类重点区域。调研数据显示:盲道物理覆盖率高达97.1%,但37处破损点中13处属高危级(紧急程度5级),29起占道现象涉及机动车、市政设施等六类主体。
    在滨河路二段,编号001-05的盲道出现1.3平方米触感条脱落。水泥基座上残留的粘合剂形成锯齿状凸起,最大落差达3厘米。“这种破损对盲杖使用者最危险。”团队成员手持激光测距仪记录数据时解释,盲杖尖端易卡入缝隙导致使用者失衡。该路段6处破损中,5处为触感条脱落,占破损总面积91%。
    距此3公里外的佛光医院门前,一辆白色SUV右侧车轮压占盲道转弯处(编号002-01)。占道长度1.8米的路段正对医院无障碍通道入口。“车辆占道迫使视障群体绕行机动车道。”队员在实测笔记中标注。此类机动车占道在7个路段出现率达100%,平均占道时长超6小时。
    名山中路盲道物理指标表现最佳:覆盖率100%、零破损、零占道。但非机动车停放区白色标线与盲道黄色地砖紧密相邻,最小间距仅8厘米。“停车越线就会形成阻断。”团队负责人展示测量照片。该路段日均非机动车流量超200辆,盲道实际可用宽度不足标准值的三分之一。
    此类系统性矛盾在实验幼儿园东新分园前演变为直接冲突。编号002-03的电力设备箱矗立于盲道中央,金属箱体距地面1.1米处有尖锐棱角。“这正好是盲杖挥舞高度。”队员拍摄时记录。市政设施占道在该区域长达42米盲道中出现3处,最小绕行距离达2.3米。
    大佛北路盲道破损率3.81%创调研路段新高。编号001-04的凹陷点积满雨水,测量显示凹陷深度5.2厘米。“暴雨后这类破损风险指数飙升。”地质专业队员分析道。该路段13处破损中,12处位于人行道坡度转换区,恰是视障人士依赖触感导航的关键节点。
    万福西路则暴露出管理缺位。编号002-01的非机动车占道长达6米,24辆共享单车完全覆盖盲道。“占道持续48小时以上。”对照连续三日拍摄记录,团队发现该点位始终未被清理。而政府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半年当地未收到盲道相关投诉。
    26天调研中,团队仅在峨眉一小附近观测到1名视障人士使用盲道。该人士在距校门150米处因机动车占道(编号002-01)转向非机动车道,绕行距离83米。“完善物理指标只是第一步。”指导教师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团队开发的盲道风险地图已标注13处紧急程度5级的高危点,将提交市政部门参考。
    二十余日行走峨眉山街头,测量仪记录的17.8公里盲道构成一组冰冷对比:97.1%的覆盖率与趋近于零的使用率。当滨河路触感条脱落的凹槽卡住盲杖,当佛光医院前的车轮碾过转弯导引砖,所谓“无障碍”在现实面前显露出割裂的真相。
    数据最具说服力。13处高危破损点中,76.9%源于触感条粘合剂老化——这种每平方米造价仅300元的细节,却成为阻断视障群体出行的致命伤。更值得深思的是名山中路的“完美数据”:零占道背后,非机动车位与盲道8厘米的死亡间距,暴露了系统设计中“物理达标即任务完成”的惰性逻辑。
    这份沉默的97.1%恰似一面镜子。它映照出市政工程中“重建设轻维护”的积弊,折射出公众对无障碍设施认知的缺失(半年零投诉),更质问着我们衡量城市文明的标尺——当百米盲道有效通行区间仅剩1.6米,那些黄色地砖终究只是城市肌体上的一道装饰线。让盲道真正成为“导航线”,或许始于下一次测绘时,对0.1厘米落差的较真。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