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南京工程学院学子赴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5年8月22日,南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一行前往江苏省扬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以“缅怀英烈筑忠魂,传承红色树新风”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此,队员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 清晨的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苍翠,静穆庄严。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碑宛如一把利剑,直指历史的天空,也叩击着每一位实践队员的心门。伴随着低沉而雄壮的《献花曲》,两名队员手拿花圈,缓步走向纪念碑基座,步伐沉稳,神情肃然。花圈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全体队员在碑前整齐列队,垂首默哀。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风声在耳畔低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仰,在无声的静默中澎湃涌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学生团员汪语轩的领誓下,全体队员面对鲜红的党旗和巍峨的纪念碑,高举右拳,重温入党/入团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陵园上空回荡,这是新时代青年对先烈的庄严承诺,是一次对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回溯。队员
杨锦添在仪式后动情地说:“
当我的拳头举起,誓言出口的瞬间,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重量。这重量来自历史,更通向未来。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我必须用一生去践行的诺言。”
仪式结束后,实践团步入扬州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一件件饱经战火洗礼的文物、一张张定格历史瞬间的照片、一幕幕还原艰苦岁月的场景,将队员们拉回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在“扬州英烈”主题展厅,队员们久久驻足。
许晓轩烈士的事迹令人扼腕又肃然起敬。面对敌人的酷刑与诱降,他写下“宁关不屈”四个大字,其铁骨铮铮让王思雨同学感慨万千:“
我以前知道‘信仰’这个词,但今天在许晓轩烈士身上,我才明白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足以让一个人超越对肉體痛苦的恐惧。这让我思考,在我的专业领域,如何才能拥有这样一份为真理和理想不懈坚持的韧性。”
一封泛黄的
家书吸引了胡芸秀的注意。这是一位年轻战士在奔赴战场前写给母亲的绝笔,信中既有对母亲的深切挂念,更有“誓死报国”的决绝。“
‘儿为国尽忠,便是为母尽孝’,这句话让我瞬间泪目。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有情有爱,但在家国大义面前,他们选择了牺牲小我。这种抉择,是文学作品中最悲壮、最崇高的主题。”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陵园旁的休息区举行了一场“行走的研讨会”。队员们围坐一圈,结合所见所闻,畅谈心得体会。
队长
汪语轩首先发言:“
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是先烈们战斗过、牺牲过的地方。这次活动让我深刻理解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真正含义。这‘光’,就是信仰之光、理想之光。”
又有同学分享道:“
我看到许多烈士牺牲时都非常年轻,甚至比我们还小。作为医学生,我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守护生命。而他们是为了守护更多人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让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崇高的理解。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起今天,想起他们的无畏。”
团队还特意采访了陵园的一位老讲解员。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在这里,讲述了
江上青烈士在扬州地区开展抗日宣传的生动故事。老人动情地说:“
看到一批又一批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来这里接受教育,我就放心了。历史不能被遗忘,精神需要代代相传。你们能来,能思考,能行动,烈士们的血就没有白流。”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为本次实践活动画上了一个深刻的注脚。
供稿:暑期三下乡实践团
通讯员:汪语轩
日期:2025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