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化根脉,承华夏薪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深入探寻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8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薪火传校史”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文化馆,开启一场充满意义的文化实践之旅。
漫步艺术长廊,领略画作魅力
实践队员们踏入文化馆二楼的美术馆,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墙壁上挂满了风格各异的画作,有笔墨丹青的国画,也有色彩斑斓的油画,还有细腻逼真的水彩画。驻足一幅描绘滨州自然风光的国画前,画家以精湛的笔墨勾勒出山水的轮廓,淡墨晕染出云雾的缥缈,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画以寄情。”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蕴含着创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实践队员们认真观赏每一幅作品,从构图、色彩到笔触,去感受画家们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在与艺术的对话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探寻非遗瑰宝,感受匠心传承
离开美术馆,实践队员们来到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这里陈列着草编、泥塑、布老虎等众多精美非遗作品,它们是滨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草编区,纤细的麦秸在匠人的巧手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精致实用的篮子。实践队员们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惊叹于麦秸的排列如此整齐有序,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讲解员介绍,草编工艺历史悠久,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虽然生活方式改变,但草编作为一门传统技艺,依然在传承人的坚守下熠熠生辉。
泥塑区同样令人瞩目,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泥塑人物仿佛有了生命。有的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有的神情专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凑近看,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纹理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不得不佩服匠人的精湛技艺。通过与现场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他们为了传承这门技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从小跟随长辈学习,日复一日地练习,才达到如今的水平。
在非遗展馆,实践队员们还参与了一些互动体验活动。在剪纸艺人的指导下,队员们拿起剪刀,尝试剪出简单的图案。看似简单的剪纸,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技艺的不易。还有传统印染,看着白布在染料中逐渐变成色彩斑斓的艺术品,队员们对传统工艺的神奇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滨州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
参与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火种
在文化馆,实践队员们还积极参与了文化活动,与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了一场小型的传统文化讲座,向市民普及滨州的非遗文化和传统艺术知识。在准备讲座的过程中,队员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了解每一项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讲座中,队员结合自己在文化馆的所见所闻,向大家展示了草编、泥塑等非遗作品的精美图片和制作过程视频,现场的市民们都被深深吸引,纷纷提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更加坚定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这次参观滨州市文化馆的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收获颇丰。队员们在美术馆领略到艺术之美,在非遗展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为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讯员 张靓颖)

图为滨州市文化馆展品 张靓颖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展品 张靓颖供图

图为滨州市文化馆展品 张靓颖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