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永川的悠悠岁月里,非遗文化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这片土地的历史长河中。2025年7月13日,“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永川,在五间镇、松溉镇等地,遇见了那些坚守非遗传承的匠人们,感受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时代变化。
五间堂鼓:百年鼓韵叩响文化传承之门
图为团队与祝明建老师的合照。汤祺 供图
五间镇的一处街道中,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位皮肤黝黑、眼神却透着坚毅的师傅正专注地调试着一面堂鼓,他便是五间堂鼓的传承人祝明建。他身着朴素的布衣,双手在鼓面上轻轻摩挲,仿佛在与这面鼓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祝明建老师告诉我们,五间堂鼓历史悠久,自己现在所使用的一些工具还是当年他爷爷传下来的,已有110多年的历史。那已经泛黄发黑的木头基座上,虽然已经被虫子蛀满了眼但依然坚硬、敦实,散发出时光沉淀的气息。其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从选材到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这鼓皮得选至少7年以上的牛皮,经过特殊处理后,才能发出清脆、浑厚的声音。”说着,他拿起一块牛皮,向我们展示其纹理和质感。
图为祝明建师傅介绍堂鼓材料。汤祺 供图
在制作现场,祝明建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向同学们讲到:“鼓身要用上等的老柏木,这样鼓的音色才会稳定。”只见他熟练地用工具削着木料,不一会儿,鼓身的雏形便显现出来。随后,祝明建老师将处理好的牛皮缓缓覆上鼓身,仔细调整位置后,双手用力扯紧边缘,牛皮逐渐绷出紧实的弧度。
图为祝明建师傅组装五间堂鼓。汤祺 供图
上紧牛皮后,祝老师抄起鼓槌,手腕轻抖。“咚!”第一声鼓响,低沉而浑厚,仿佛从远古的时空穿越而来,带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咚咚!”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节奏逐渐加快,鼓声变得激昂澎湃,似万马奔腾,又似惊涛拍岸,震得人耳膜发颤,心也随之跟着节奏剧烈跳动。
师生们围拢过来,祝明建老师递过鼓槌,指导老师厉昌晓率先尝试,初时节奏稍乱,在“放松手腕、跟准节拍”的提示下渐入佳境。同学们也踊跃接过鼓槌,有的轻敲出细碎的轻响,有的用力敲出响亮的节奏,小院里悠悠鼓声与时代青春碰撞,绘就了一幅薪火相传的动人画卷。
松溉油纸伞:72道工序撑起“非遗+”新天地 离开五间镇,实践团来到松溉镇。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小屋里,罗钞老师和他的妻子涂疆蜀老师正忙碌地制作着油纸伞。屋内弥漫着淡淡的桐油味,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油纸伞,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罗钞是松溉油纸伞的传承人,他从小就跟随爷爷学习制作油纸伞,对这门手艺有着深厚的感情。“油纸伞制作工艺讲究,每一把伞都要经过选材、锯竹、刨青、劈篾、削骨、串伞、裱纸、上油等多道工序。”罗钞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根竹子,开始劈篾。涂疆蜀老师则在一旁拿起一个形似小马架子的工具介绍道:“这是我们自己做的‘竹马’,用来固定油纸伞的。有了它,在伞里面编织的时候就方便多了,伞骨能稳稳当当的,做出来的伞也更规整。”说着,她将一把半成品的油纸伞架在“竹马”上,用五彩线开始在伞内熟练地编织起来,细心地将特制的宣纸轻轻贴在伞骨上,动作轻盈而熟练。
涂疆蜀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油纸伞工艺。汤祺 供图
“这油纸伞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工具,更是我们松溉的文化符号。”涂疆蜀老师笑着说。在他们的努力下,松溉油纸伞逐渐走出了小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购买油纸伞作为纪念品。罗钞夫妇还开设了油纸伞制作体验课程,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松溉油纸伞,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罗钞老师看着手中的油纸伞,眼神坚定而执着。
这对匠人夫妇以精湛技艺为笔,以坚守传承为墨,在松溉镇书写着油纸伞的文化篇章。他们不仅让油纸伞这一传统技艺在岁月中延续生机,更让松溉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非遗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之中。
熊氏杆秤:毫厘之间称量千年匠心 “秤星如命星,差一丝就是亏心。”在松溉老街的杆秤作坊里,熊德兴老师的杆秤店格外引人注目。店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杆秤,从小巧的戥子到大型的磅秤,每一把都制作精良。熊德兴老师是熊氏杆秤的传人,他在这里坚守了几十年。
(图片来源熊氏宗亲)
“杆秤制作是一门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熊德兴老师拿起一把杆秤,向记者介绍道,“从选材到校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只见他用小锤轻轻敲打着秤杆上的铜星,调整着秤的精度。“这杆秤讲究的是公平和诚信,做秤的人心里得有一杆‘良心秤’。”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的市场逐渐萎缩,但熊德兴依然没有放弃。“杆秤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他开始尝试创新,将传统杆秤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制作出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杆秤,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匠心传承,拾亿非遗”。在永川的这片土地上,我们触摸到非遗传承的三种温度:祝明建鼓槌下的炽热,罗钞夫妇油刷间的细腻,熊德兴铜星里的严谨。这些匠人以坚守为经、创新为纬,正在织就一幅“非遗活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如一位村民所言:“老手艺活了,村子就有魂了。”这份文化自信,正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底蕴。(通讯员 汤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