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传理论,环保践初心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薪火传校史” 社会实践队围绕 “理论浸润与思想启蒙实践” 主题,开展党的理论宣讲活动,同步融入环保公益实践。实践队于 8 月 22 日起,通过 “宣讲 + 实践” 的融合模式投身基层,既让党的理论以更鲜活的形式触达基层,也以实际行动推动环保理念落地。
社区:从 “听讲解” 到 “动手干” 的互动
实践队各小组均采用 “宣讲 + 现场清理” 的模式,宣讲员先在活动室摆开宣传海报,用 “拉家常” 的方式开讲:“张大妈,您家每天倒垃圾时是不是总分不清菜叶和废电池?咱今天就说说这分类的门道 ——” 随后结合海报上的流程图,演示如何用 “看颜色、记口诀” 的方法区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还现场拿出提前准备的废报纸、塑料瓶、菜叶等物品,让居民上台动手分类,错了就笑着纠正,对了就送上小盆栽作为奖励。
宣讲结束后,协调员带领居民分成 3 组:一组负责清理小区绿化带里的烟头、塑料袋,二组整理楼道里堆放的旧物,三组则给单元门口的分类垃圾桶贴上新的标识。70 岁的李大爷原本只是来凑热闹,跟着清理完自家楼下的绿化带后说:“以前总觉得垃圾分类麻烦,今天跟着捡了一圈才发现,咱这楼前绿化带干净了,看着都舒心,以后肯定按规矩分垃圾。”8 个社区活动下来,累计清理公共区域垃圾 120 余袋,规整楼道乱堆杂物 30 余处,还帮 6 个社区更新了模糊的垃圾桶标识。
村落:结合农情的 “在地化” 实践
针对村落场景,活动紧扣 “农田与生活环境” 展开,宣讲员把讲台设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围坐的村民讲:“咱村东头那片玉米地,去年有村民反映地膜碎渣混在土里,玉米苗长不齐 —— 这就是咱今天说的‘农业面源污染’,其实咱顺手把地里的碎地膜捡起来,就能让庄稼长得更好。” 随后拿出村民常用来耕地的小锄头,演示如何轻巧地把嵌在土里的塑料地膜勾出来。
宣讲后,小组带领村民分两片区域行动:年轻人跟着协调员去村东的农田周边,清理被风吹到田埂上的塑料袋、地膜碎块;老年人则在村内主干道整理柴草堆,把散落在路边的枯枝捆扎起来当柴烧。村民王大叔边捡地膜边算:“去年这块地收玉米少了两袋,今年咱把这些碎膜清干净,说不定能多收点。”3 个村落累计清理田间及村内垃圾 80 余袋,还在公共区域各布置了 1 个简易垃圾分类点,用木板钉成的分类箱上写着 “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方便村民日常投放。
校园:趣味化的 “小卫士” 培养
面对小学生群体,实践队小组开展了 2 场 “沉浸式” 活动。宣讲员先通过动画片片段引出 “环保小卫士” 主题,再用 “情景剧” 形式让学生扮演 “垃圾精灵” 和 “清洁小卫士”,在互动中讲清 “为什么不能乱扔零食袋”“如何给校园里的小树浇水”。随后开展 “环保手账制作” 环节,学生们用准备好的彩笔在画纸上涂画 “我心中的绿色校园”,有的画了 “长满青草的操场”,有的画了 “同学们一起捡垃圾的场景”,10 岁的小雨在画纸上写:“以后我每天都要检查教室角落有没有垃圾。”
活动最后,小组带领 “环保小卫士” 们分成两队:一队清理教学楼后的排水沟,把里面的落叶、纸屑捞出来;二队给校园里的小树苗浇水、挂 “保护树木” 的小牌子。校长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说:“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比课堂上单纯说教管用,孩子们回去还会拉着家长一起注意卫生。”
团队成员在实践总结中提到,原本担心理论宣讲会 “没人听”,但结合环保实践后发现,当居民、村民、学生亲手感受到环境变干净的变化时,对理论的理解也更深入 —— 这正是 “理论浸润” 与 “实践启蒙” 结合的价值所在。同时,队员们也在这场基层实践中,把校史里的精神养分转化为了 “宣讲 + 环保” 的实际行动,以青年学子的担当践行了教育强国的初心。(通讯员 毛乐铃)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村民宣讲垃圾分类知识 毛乐铃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村民宣讲环保知识 毛乐铃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学生们展示宣传动画 毛乐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