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一场穿越三千年的”豫”见:郑州大学暑期实践队赴河南博物院实践活动

    2025-08-24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到司母戊鼎的厚重庄严,从唐三彩的流光溢彩到宋代瓷器的雅致内敛,河南博物院藏着半部中国史!当青春的热忱撞上历史的厚重,当探索的脚步踏入文明的殿堂,一场关于河南博物院的实践之旅,就此展开。从前期筹备时的翘首以盼,到实践过程中的步步深耕,再到成果呈现时的熠熠生辉,郑州大学”青创云台解码文遗,科技赋能光耀豫地”暑期社会实践队以文化为媒,汇团队之力,解码中原历史,让古老文物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
  
  一、前期准备:为文化探寻蓄力
  (一)团队组建——汇聚多元力量
  郑州大学”青创云台解码文遗,科技赋能光耀豫地”暑期实践团队,是一支“跨界”小队。经济学院、材料学院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伙伴聚在一起,为实践筑牢根基,为一场文化探寻之旅,配齐了“导航”“引擎”和“瞭望塔”。
  (二)政策研读——锚定传播方向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实践队员们认真研读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白文化传播要走“数字化、融合化、全民化”之路,实践得朝着“科技赋能文化的哲理,朝着让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方向使劲,让文物传播既贴合国家战略,又能真正走进大众。
  (三)选定实践地——聚焦中原宝库
  为什么选河南博物院呢?因为这里是中原文化的“硬核”代表!从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代的妇好鸮尊,再到唐代的三彩黑釉马,跨越千年的文物,妥妥是一部“中原文明进化史”。而且,河南博物院在文化传播上很有“想法”,搞过“考古盲盒”,做过虚拟展览,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懂创新传播,是实践地点的不二之选。
  (四)线上学习——提前触摸历史
  实践前,实践队“云游”了河南博物院——看纪录片!跟着镜头,队员们“逛”展厅、“听”文物故事,见证中国音乐起源。看完后,队员们还进行了热烈讨论,总结出“用小文物讲大历史”“故事化传播"的技巧,为实地实践时“大显身手”做好充足准备。
  (五)问卷设计——倾听大众声音
  为了搞清楚大家如何看待文化传播,郑州大学暑期实践队设计了问卷,从“你平时喜欢了解中原文化的哪些方面”到“认为哪方面的中原文化内容较难理解”等问题,线上线下同时发放问卷。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团队后续实践的“指挥棒”,让文化传播精准“击中”大家的心。
  二、中期实践:沉浸式触摸历史
  (一)问卷调研——数据里找方向
  团队将有效问卷回收一一分析,数据显示:超60%的受访者通过短视频来了解文物,超85%的受访者希望推出“文物故事音频解读”产品。这反映出公众偏好数字化,轻量化的传播方式,且对深度内容有所需求,想要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团队的成果方向提供支撑。
  (二)线下访谈——对话青春声音
  队员们前往校园,对高中生、大学生进行了访谈。高中生关心“文物如何与课本知识点结合”,大学生琢磨“文物数字化对考古有什么用处”。这表明,文化传播需要“分层”,给学生群体提供“教材+文物”的知识套餐,给大众提供“故事+趣味”的文化大餐,这样才能让不同的人都爱上历史。
  (三)实地参观——亲身感受震撼
  团队还进行了实地参观。踏入河南博物院,站在妇好鸮尊前,盯着它精美的纹饰,仿佛能看见商代的烟火;看着云纹铜禁,惊叹古人的失蜡法技艺。基于此,年轻人对着AR复原文物玩得开心,长辈们跟着讲解员听得入神。
  三、实践成果:“文化绽放”
  (一)云端筑展台,触指游中原
  郑州大学暑期实践队搭建“豫见博物院”网站,VR逛展、3D文物、音频故事、互动社区一应俱全。上线后,访问量持续攀升,天南海北的网友在这里“云游”中原。原本“高冷”的博物院,成了永不打烊的文化客厅,让历史触手可及。
  (二)古今情相融,笑语传四方
  与此同时,该团队提取妇好鸮尊的萌态、贾湖骨笛的趣味,设计了16款表情包,上架社交平台后,下载量飙升。年轻人用表情包聊天,不经意间,把文物“聊”进日常,让历史多了几分俏皮与烟火气。
  (三)讲中原古韵,授文明薪火
  此外,团队通过策划组织,举办了“文物里的中原密码"讲座,线下座无虚席,线上万人围观。留言区“想再去博物院"的呼声,证明讲座点燃了大众探索历史的热情,让文化传播有了温度与回响。
  四、后期成果:社会与团队的“文化回响”
  该团队的实践成果收获多方认可。博物院点赞青春创意,网友自发分享表情包、网站,形成“传播-参与-再传播”的良性循环。文化传播的涟漪,在互动中不断扩散,让更多人看见中原文明的魅力。
  该团队的实践,被大众聚焦。从“青春赋能文化传播”到“文物表情包出圈”,让河南博物院及中原文化的声量放大。文化传播的火种,在媒体助力下,点燃更多人对历史的好奇与热爱。
  
  结语:
  从筹备时的期待,到实践中的沉淀,再到成果里的闪光,河南博物院实践是一场与历史的双向奔赴。郑州大学”青创云台解码文遗,科技赋能光耀豫地”暑期实践团队解码文物密码,创新传播形式,让中原文明跨越时空,叩响当代人的心灵。未来,愿继续做文化传播的“萤火虫”,用微光点亮历史,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持续绽放,书写属于青春与文化的崭新篇章!
  当实践的脚步暂歇,文化传播的征程却从未止步。河南博物院里的文物,仍在岁月中静静伫立,等待更多青春力量去聆听、去解读、去传播。团队成员们相信,每一次对历史的探寻,每一种创新传播的尝试,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愿这份实践的热忱,能化作更多人奔赴文化之约的动力,让中原文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星芒般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匠心传承,拾亿非遗
  • 2025年7月13日,“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永川,在五间镇、松溉镇等地,遇见了那些坚守非遗传承的匠人们,感受
  • 08-24
  • 推普关爱暖彝乡 草业科技伴童长
  •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索玛花开”实践队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黄琅镇,开展了一场集儿童关爱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于一
  • 08-24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