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交错似云徊——峡江草编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万宸宇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中香草为佩的意象,穿越千年,在秭归乡野化作另一种存在——农妇以粗糙双手反复摩挲草茎,赋予其新生,于经纬交错间诉说坚韧与芬芳。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拜访非遗传承人罗光林。
步入小巷,见罗老师端坐桌前,手指翻飞,草茎如听无声律令,彼此咬合、层叠、回旋,渐显龙舟昂首之形。秭归草编的精魂,首在这“解草为丝,化柔为刚”的功夫。
据团队了解,秭归草编源于楚地农耕智慧。当地湿暖多泽,先民取自然之材,编筐制笠,利农助桑。唐宋时,随楚文化兴盛,草编渐入宫廷与士族生活,成雅俗共赏之物。明清以来,因屈原文化影响,更成为祭祀礼仪之重器。“峡江草编是长江送给秭归人的礼物。”罗老师笑道。
秭归草编之妙,首重“择天时而取地材”。须盛夏采收,此时草茎饱满柔韧;龙须草则贵在秋日经霜后之韧。随后经晾晒、熏蒸、染色等多重工序,终成绕指柔。编织技法繁复,平编、绞编、缠扣、盘结……诸法如江河汇流,成草帽、提篮、壁挂乃至宏伟草龙舟。纹样常融屈诗意像,香草嘉木、云纹水波,皆寄寓对高洁品性的向往。
为深入了解草编工艺,团队成员在罗老师指导下尝试编织小粽。棕榈叶在老师手中灵巧翻飞,顷刻成形;于学生则显生涩,难成其状。罗老师笑言:“莫急,草编须心静手稳,慢慢来,手随心动,方成所想。”队员凝神尝试,渐入门道,手中棕叶初具形态。手捧草粽,想起老师“既要守本,又要接气”之训,遂明草编韧劲。
如今,以罗师傅为代表的传承人,如守护楚地文脉的守灯人。他们奔走乡野,搜集整理古老纹样与技法;2018年起,罗老师开发《古建艺术》《百草丰貌・创编生活》等课程,进入中小学及高校课堂;2021年,于“非遗小巷”设体验馆,使传统技艺走进百姓家,游客可亲手编迷你粽、蚱蜢等,体验“十年磨一指”的匠艺。
此次实践,团队认识到秭归草编之精魂从未静止于展柜微光中。它流淌于农妇晨采草时指尖露水,蛰伏于匠人灯下推敲的纹路,更飞扬于端午龙舟破浪时草龙昂首之姿——每一根驯服的草茎,都在无声续写三闾大夫香草美人的篇章。
这大地草木织就的楚辞,以柔韧之躯承载千年不坠的灵均风骨。指尖与草茎在岁月中不断对话,远古泽国的芬芳便穿越时光,于秭归人掌纹、于每件心血草编中,历久弥新。
三下乡推荐
- 经纬交错似云徊——峡江草编
- 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拜访非遗传承人罗光林
- 08-25
- 泥土与火焰的千年对话
- 为探寻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感受陶艺匠人的坚守与创新,7月14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南
- 08-25
- 千锤万炼银生画:探访苗族银饰锻造工艺
- 为探寻苗族银饰发展历史,感受蕴含其中的苗族智慧与创造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