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陶韵千年·匠心传承:湖南怀化黑陶的非遗之旅

    2025-08-25    阅读: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万宸宇
“土与火交融成器,技与艺共生为魂”。在湖南怀化,黑陶不仅是日常器皿,更是承载着五溪文化记忆的活态史诗。为探寻黑陶制作技艺的千年脉络,感受陶土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与现代创新,7月11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抵达湖南省怀化市五溪非遗园,拜访了黑陶非遗传承人邱超老师。
团队初到传习基地,便被一座近一人高的镂空雕花陶瓶吸引。邱超介绍,怀化黑陶素有“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磬”之美誉,其工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楚汉,融合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与中原制陶技艺。由于历史上武陵山区多民族杂居,黑陶纹样既保留着商周饕餮纹、云雷纹的古朴神秘,又融入了苗族百鸟、侗族鼓楼等民族意象。例如,陶器上的水波纹记录着沅水流域的渔猎文明,绳纹象征着先民结绳记事的智慧,鸟兽纹则暗喻各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
在邱超的讲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黑陶制作是一门“土与火的艺术”,需经过选土、炼泥、拉坯、雕刻、抛光、渗碳、烧制等十二道主要工序,全程依赖匠人的手感与经验。辰溪特有的红色黏土含铁量高,经反复揉捏、沉淀、发酵后,才能达到“柔而不黏,韧而不裂”的状态。拉坯环节中,邱超老师示范了手工轮制技法:双脚控制踏板转速,双手探入泥团中心,随着转盘嗡鸣,泥坯如生命般向上生长,顷刻间化作一只修长瓶身。团队成员尝试拉坯,却屡屡歪斜塌陷,方才意识到“手中无魂,泥不成形”的深意。
雕刻是黑陶的灵魂所在。邱超执刀如笔,在未干的泥坯上刻出细如发丝的纹样,刀尖过处,凤鸟展翅、云水翻涌。她提到:“黑陶的纹样不是画出来的,是‘长’出来的。每一刀都要顺着泥的呼吸,深一分则破,浅一分则无魂。”此后还需经过反复阴干、打磨,使坯体表面如玉般润泽。
在邱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参与了抛光环节。用鹅卵石反复摩擦陶坯表面三千次以上,直至触感如婴儿肌肤般细腻。一名队员苦笑:“才磨十分钟,手腕已酸如坠石。”邱超却笑道:“这是我每天的‘晨课’,二十年未断。”
这次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黑陶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复制,更是心性的修炼。邱超提到,如今机械压坯、化学染黑虽能提高效率,却无法复刻手工陶的温度与灵魂。老师坚持古法,只因“陶器是人与天地对话的语言”,而语言的精髓在于不可替代的呼吸与节奏。
当暮色浸染辰溪老街,窑火渐熄,邱超从窑中取出一只新烧制的黑陶茶罐,乌光流转,叩之声清越如磬。团队成员手捧陶器,仿佛触碰到一段仍在呼吸的历史。黑陶这般“土中生万象”的非遗瑰宝,不能仅存于博物馆的玻璃柜中,更应融入现代生活——作为茶器、花器、灯器,甚至航天材料中的特种陶瓷,以新的形态延续古老血脉。
夕阳西下,匠人的身影与窑炉融为一体,仿佛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团队成员明白:守护文明之火,非靠封存与瞻仰,而需以手传心,以火续魂——让身上的史诗,走向更辽阔的人间。
 
三下乡推荐
  • 经纬交错似云徊——峡江草编
  • 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拜访非遗传承人罗光林
  • 08-25
  • 泥土与火焰的千年对话
  • 为探寻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感受陶艺匠人的坚守与创新,7月14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南
  • 08-25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