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千针万线蓝生韵:探访侗族蓝印花布技艺

    2025-08-25    阅读: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万宸宇
“无蓝无布不成侗家,有衣无纹不成盛装”。在湘西侗族人眼里,蓝印花布不仅是日常穿着的面料,更是承载民族记忆的画卷。为探寻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感受蕴含其中的侗族智慧与创造力,7月1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南省怀化五溪非遗园,拜访了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曾昭龙先生。
曾昭龙老师是一位“95后”的侗族印染刻板技艺传承人。他出生于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了支持母亲的事业并传承家乡濒临失传的侗族传统印花手工艺,他放弃北京的工作,返乡学习与传承这项技艺,成为侗族印染技艺的新生代守护者。
通过老师讲解,团队了解到侗族蓝印花布以素为美,以纹为美,以意为美。花纹图样源于侗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由于长期与自然和谐共生,侗族人将自然风物、民族传说和生活哲学刻在花版上:如枫树纹记录侗族对自然恩赐的感恩,鱼纹喻示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铜鼓纹象征民族节庆与祭祀活动,太阳纹代表光明与希望,侗族大歌中的音符也被巧妙地融入图案中。这些纹样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侗族文化的深层含义。
在颠沛流离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也养成了将文化随身携带的习惯。将蓝白相间的花纹印在日常衣物上,既能彰显民族身份,也契合侗族蓝印花布素雅、精致、寓意深远的特点:女子衣裙上的花纹细致繁复,男子衣饰上的图案简洁大方;日常用品中的纹样实用美观,节庆盛装上的图案华丽精美。这些蓝印花布既是侗家人审美趣味的体现,又彰显侗族文化的大气之美。
讲解结束后,在染坊中,曾昭龙老师演示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团队了解到,一件蓝印花布制作分为花版制作、防染浆制备、印花、染色、后期处理五个阶段,包含设计图样、刻制花版、调配染液、刮浆、浸染、刮白、漂洗等二十多道环环相扣、工艺水平极高的工序。
说话间,老师手持刮刀,在铺平的布匹上均匀刮过特制的防染浆。浆料透过花版的镂空部分附着在布面上,形成精美的图案。随后,老师将布匹浸入蓝靛染缸,反复浸染氧化,白布渐渐呈现出深邃的蓝色。取出布匹后,刮去防染浆层,蓝底白花的精美图案便呈现在眼前。
在曾昭龙老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尝试印花工艺:左手固定花版,右手持刮刀。但原本应该整齐的图案在成员手中变得模糊不清。看似简单的刮浆,背后是匠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苦练,一刮一染皆是匠心所在。
曾昭龙老师指出,蓝印花布工艺的核心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人。人的手感、力度、节奏决定了图案的清晰度和作品的质感。每一次刮浆都需精确控制力量与角度,不可急躁,亦不可懈怠。这种工艺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心性。这一过程让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不易,也深化了团队对匠人精神的认识。
身上的史诗,不该束之高阁,而应走出展柜,与人们共同走向未来。曾昭龙通过创立“蓝朵儿”手工艺体验坊,让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非遗手工技艺的魅力,在娱乐和减压中接触和了解蓝印花布。他也不断创新,将侗族傩戏面具元素融入蓝印花布创作,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这次文化探访,团队成员不仅是蓝印花布文化的观察者,更亲身接触了其传承过程。它让团队了解到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也体会到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蓝印花布不仅是侗家人身上无言的诗篇,更是侗族世世代代文化认同的传承。而守护这份“穿着的史诗”,远非仅靠博物馆展柜或非遗名录认证所能达成。它需要如曾昭龙老师般打破门户之见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尝试与理解。
 
三下乡推荐
  • 行走的史诗:峡江木雕里的千年涛声
  • 为探寻峡江木雕的千年脉络,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拜访了
  • 08-25
  • 木刻刀锋下的乡土史诗
  • 为探寻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感受民间艺术中蕴含的智慧与生命力,7月9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
  • 08-25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