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丝无色不成绣,有衣无纹不成礼——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团队探访三闾刺绣传承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万宸宇
“无丝无色不成绣,有衣无纹不成礼。”在楚地秭归,刺绣不仅是衣饰的点缀,更承载着楚文化的魂魄与屈原精神的余韵。为探寻三闾刺绣的历史脉络,感受其针线间蕴含的古老智慧与文化韧性,7月9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拜访了乔贵荣老师。
乔老师向团队介绍,三闾刺绣起源于战国时期,与屈原文化息息相关,其纹样多取自《楚辞》意境,如江离薜荔、蕙草芝兰,象征高洁品格;龙舟竞渡、鱼跃清波,喻示抗争与希望。由于楚人崇尚自然、敬畏鬼神,刺绣中亦常见凤鸟腾云、虎踞蟠虺等图腾,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三闾刺绣不仅是装饰,更成为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书写。战乱迁徙中,人们常将家族记忆与信仰符号绣进衣襟袖口,所谓“衣随人走,文以载道”。一件盛装往往需绣制数年,绣片层叠、色彩纷繁,以厚重为贵,以繁复为美。披肩可缀绣片三十余重,围腰纹样细密如星罗,孩童虎头鞋上的双目炯炯,皆以丝线逐层铺就,最细处竟用丝一分如发,一套婚服绣作可耗线数斤,金银捻丝交错其间,日光下流光溢彩。
讲解过后,乔老师俯身绣架,演示三闾刺绣的核心工艺。她指出,一件刺绣作品需经历绘稿、定色、选底、上绷、施针、收边等二十余道工序,针法更包括平金、打籽、盘银、叠彩、扎针、铺绒等十余大类。说话间,她手中针线如笔行走,以“捻丝成彩”之法,将红、蓝、金三色丝线通过不同的穿插叠压,呈现出芙蓉花的渐变色泽;又以“盘金勾界”勾勒楚纹,金线回旋处犹如青铜器上的雷纹云饰。
在乔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尝试基础针法——左手持绷,右手引针。可原本应平整贴合的丝线却在学员手中纠绕成结,图案走形、疏密失当。看似轻巧的穿针引线,实则需对手劲、眼力、节奏有着极精准的把握。乔老师说:“刺绣之要,不在针锐线贵,而在心静神凝。一针急则纹乱,一针缓则韵断。”她强调,每一位绣娘都需经过数年训练,方能让手指记住每一种纹路的走向,让丝线听从心绪的调度。
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三闾刺绣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心之道。它以沉默的针脚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沧桑与坚守,以绚丽的色彩传递着楚辞风华与屈原精神中的不屈与浪漫。
当落日西沉,余晖漫入绣坊,为吴老师低首蹙眉的身影描上一层暖色,远处江声隐隐,室内针落细微。队员们意识到,像三闾刺绣这样的“无字诗篇”,不能只藏于博物馆的玻璃橱窗中,也不能仅凭一纸非遗名录延续其生命。它需要更多像乔贵容老师这样的传承者敞开作坊、传授技艺,也需要年轻一代愿意俯身执针、静心接续。
身上的文明,不应封存于历史,而应随针线行走于当代,绣入未来。
三下乡推荐
- 以指为笔 以墨为魂:探访三峡指墨画
- 为探寻指墨画的艺术魅力,感受三峡文化的深厚底蕴,7月8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坛子
- 08-25
- 朽木涅槃刀笔生:探访会同根雕技艺
- 为探寻根雕艺术的发展历程,感受匠人如何赋予枯木第二次生命,7月16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南省怀化市会
- 08-25
- 千针万线蓝生韵:探访侗族蓝印花布技艺
- 为探寻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感受蕴含其中的侗族智慧与创造力,7月1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抵达湖南省怀
- 08-25
- 行走的史诗:峡江木雕里的千年涛声
- 为探寻峡江木雕的千年脉络,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拜访了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