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碧水重生,绿动城乡”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团三下乡团队个人总结——李立韩
来源:河海大学碧水重生,绿动城乡”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团
碧水映初心,实践悟担当
当南京建邺区水务局会议室里的政策文件翻过最后一页,当无锡高新水务的超滤膜在灯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当盘州第六小学孩子们用彩笔勾勒出“未来水厂“的蓝图,这场跨越江苏、贵州两省三地的再生水调研实践,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暑期活动。五天四夜的行程里,我既是政策解读的学习者、技术原理的探秘者,更是生态理念的传播者。那些在车间里见证的水质渐变、在展厅里触摸的技术脉络、在课堂上捕捉的童稚眼神,最终都沉淀为对“知水善用、治水为民“这八个字最生动的注解。
一、政策之基:在制度框架中读懂治水智慧
7月7日清晨,南京建邺区水务局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政策文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展开南京市再生水利用规划图,指着密密麻麻的管网线路讲解“分质供水、梯级利用”的实施方案时,我忽然意识到,每一滴再生水的循环背后,都凝结着制度设计的精密考量。我们围绕《南京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中的补贴政策展开讨论,当听到“每吨再生水用于市政绿化可获1.2元补贴”的具体条款时,作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我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正是课堂上“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理论的鲜活案例。
在随后的座谈中,工作人员提到建邺区江心洲再生水系统曾面临“建设成本高、回用率不足”的困境,最终通过“政府主导建设+企业运营维护”的模式破解难题。这让我想起《公共经济学》课程中关于PPP模式的探讨,只是此刻,那些抽象的理论模型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管道铺设成本、运营数据报表和居民用水反馈。当看到电子屏上江心洲回用率从32%跃升至68%的折线图时,我深刻体会到:治水不仅需要工程技术,更需要打通政策与市场的“任督二脉”,这或许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深层逻辑。
## 二、技术之翼:在创新肌理中触摸科技温度
无锡高新水务有限公司新城水处理厂的设备车间,是此行最震撼的“课堂”。站在超滤装置的观察窗前,看着浑浊的污水在膜丝间穿梭后变得清澈透明,技术人员递来的实时监测报表上,COD去除率92.3%的数字格外醒目。当我亲手操作中控平台模拟系统,看着屏幕上水质参数随工艺调整实时变化,故障预警模块弹出的红色提示框让我突然明白:所谓“国际领先”,不仅是精密的仪器,更是对每一个数据波动的极致把控。
在江苏金陵环境有限公司的展厅,沙盘模型里的管道网络如城市血脉般延伸。讲解员对比传统活性污泥法与创新MBR工艺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新工艺的污泥排放量减少60%,而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工艺的三分之一。在互动展区,显微镜下那些忙碌的微生物群落让我惊叹——原来污水处理厂的“秘密武器”,竟是这些肉眼难见的微小生命。电子屏上滚动的出水水质对比图中,2005年的泛黄水样与2023年的清澈再生水形成强烈反差,这哪里是技术演进史,分明是一代代治水人用智慧书写的生态答卷。
最难忘的是在南京溧水秦源污水处理厂,厂长指着屋顶的光伏板笑道:“我们不仅处理污水,还能发电。”这里的智能拦截闭环系统让污水处理全程能耗降低15%,而污泥资源化车间里,经过处理的污泥正被制成营养土。当我捧着那捧带着泥土清香的“再生品”,忽然懂得:真正的低碳发展,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而是让每一份废弃物都找到重生的价值。
三、教育之火:在童声里看见未来的模样
六盘水盘州第六小学的教室,是此行最温暖的站点。当我举起烧杯,向孩子们展示“污水变清水“的简易实验时,台下四十双眼睛里闪烁的好奇,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力量。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老师,我们家的洗菜水,也能变成浇花的水吗?”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震——科普的意义,不正是让环保理念从抽象的口号,变成孩子们能触摸的生活场景吗?
我们教孩子们绘制“再生水循环图”,一个男孩在画纸上给污水管道画上了笑脸,说“它们只是去旅行了”。这种充满童真的解读,却意外道出了水循环的本质。当孩子们把写着“节约用水”的手印画贴满黑板,那片五彩斑斓的痕迹,比任何调研报告都更直观地展现着教育的力量。离开时,校长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已经开始监督家长“废水再利用”,忽然明白:所谓薪火相传,就是让一颗种子在童心里发芽,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四、知行之思:在水脉中锚定青春坐标
返程的高铁上,窗外的长江与珠江支流交替闪现。五天行程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政策研讨会上的思想碰撞,让我懂得治水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同频共振;企业车间里的技术观察,让我看见科技突破如何啃下“水质提升”的硬骨头;校园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让我领悟环保教育是最长效的投资。
作为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学生,“经世济民”的校训在实践中有了更具体的注解:在分析再生水定价机制时,专业知识是破解“公益与效益平衡”难题的钥匙;在测算污泥资源化的经济效益时,数据分析能力让生态价值有了量化表达。那些在课堂上习得的理论,在车间里、在沟渠旁、在三尺讲台,终于找到了扎根的土壤。
这次实践也让我正视自身的不足:面对复杂的水处理工艺,我的专业知识仍显薄弱;解读地方政策时,对区域差异的考量不够周全。但这些缺憾,恰恰是成长的路标。正如无锡的技术专家所说:“治水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作为新时代的“水之子”,我们既要像超滤膜般坚守初心,过滤浮躁、留下纯粹;也要如活性炭般主动吸附,在实践中汲取养分;更要像微生物群落般协同发力,让个人的微光汇聚成生态保护的星河。
车过长江大桥,落日熔金,江水如练。这场跨越千里的调研,不仅让我看见再生水如何在技术与制度的双轮驱动下“碧水重生”,更让我明白:所谓担当,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所谓成长,是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靠近“知水善用、治水为民”初心的脚步。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带着在车间里收获的严谨、在课堂上汲取的温暖,继续在水资源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