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匠心守艺 青春赋能——材料学子探访非遗大师何万昌的传承之路

    2025-08-30    阅读: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队
当马勺脸谱的浓烈色彩遇上凤翔泥塑的质朴线条,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凤翔,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凤翔泥塑"双料传承人何万昌,解码传统工艺的质量基因,记录非遗传承的破局之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何万昌大师及工作室成员合影留念 摄像 陈奕泽
 
​​一笔一画皆匠心:非遗里的"质量密码"​​
在何万昌的创作工坊里,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巴掌大的泥塑要经历选土、捶打、阴干等12道工序。"凤翔泥塑的土必须用村东头三米下的红黏土,掺棉絮反复揉搓200次以上。"何万昌捏起一块泥坯示范,泥团在他手中竟发出清脆的"啪啪"声,"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检验标准——声如磬响才算合格。"
 
团队成员郭一霖尝试绘制马勺脸谱时,因运笔力度不均导致色彩晕染。何万昌立即叫停:"关羽的红要分九次上色,每次都得等前一层完全干透。"他展示工作室的"废品角",堆放着上百个因细微瑕疵淘汰的作品,"非遗不是旅游纪念品,质量就是传承的命根子。"

图为团队成员尝试绘画马勺脸谱 摄像 陈奕泽
 
​​青黄不接之困:老手艺遇到新考题​​
谈及传承现状,这位62岁的老艺人掏出泛黄的笔记本:近五年带过的十余个徒弟中,仅3人仍在坚持。"年轻人嫌泥巴脏、画脸谱累,学半年就跑去做直播了。"更让他忧心的是,市场上充斥的树脂仿制品,以9.9元包邮冲击着手工泥塑的生存空间。
 
实践团调研发现,传统非遗正面临"双重断层":一方面,纯手工制作周期长、收益低,导致传承人队伍萎缩;另一方面,机械化量产产品挤压正宗非遗的生存空间。何万昌指着墙上褪色的获奖证书苦笑:"得了这么多奖,却找不到接棒的人。"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