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生花,剪映古今
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四把镇思平村罗华清老师的工作室。室内挂满了精美的剪纸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自治区级剪纸技艺传承人—罗华清老师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剪纸的历史传承与背后所蕴含的寓意。

罗华清老师重点介绍了仫佬族剪纸的独特技法——“阴阳剪”,远观大气磅礴,近看线条细腻流畅。更让实践团成员惊叹的是,罗老师将剪纸图案巧妙地“移植”到陶器上,创作出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茶具、摆件。她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让剪纸艺术更贴近现代生活,同时也能为村里不便外出劳作的妇女提供增收渠道。

在采访中,罗老师还强调了在学校开展剪纸传承的重要性,她表示剪纸技艺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学校开始传承,才能让这门技艺更好更久地流传下去。
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也纷纷拿起剪刀和红纸尝试。虽然手法生疏,但也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剪纸技艺的趣味与不易。罗老师还向成员们展示了其创新的剪纸耳环等饰品,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一针一线,绣满仁心
实践团成员走进了东门镇仫佬家园,探访仫佬族刺绣传承人—谢秀荣老师的工作室。在展示刺绣作品的过程中,谢秀荣老师如数家珍,她耐心介绍每件作品,一针一线仿佛都蕴含着她对仫佬族刺绣这门非遗技艺通透而坚定的认知,对于每件作品她都精益求精,正是这份对细节的苛求,让刺绣成为“时光的艺术”。

她坚信,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传承”。“人人绣非遗,非遗才更美丽”是她的核心理念,多年来开办37期培训班,带动搬迁群众学艺增收,正是要让技艺走出工作室,融入日常烟火,成为能改善生活的“活手艺”。
同时,她认为传统技艺需与时代共振,让古老针法在当代生活中找到落点。在她眼中,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靠一代代人的针线,绣进当下、绣向未来的“有温度的传承”。

为让实践团亲触匠心,谢老师还赠予素面团扇,手把手教“长针短针交互法”,成员们捏着针,不仅学会了技法,更懂了她毫无保留的关爱与对传承的执着。这一针一线里,藏着的正是仫佬族刺绣最动人的文脉。

蓝白之韵,匠心永传
走出绣坊,实践团追寻着靛蓝的印记,来到了自治区级非遗仫佬族土布制作和扎染技艺传承人—梁金燕老师的工作室。
梁金燕老师向实践团成员热情讲解扎染与蜡染技艺,展示了其作品,既有承载民族图腾、充满自然气息的传统纹样,也有融入现代设计、应用于服装、包袋、香囊等领域的创新尝试,努力让传统纹样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在访谈中,梁老师也坦言,纯手工扎染工序繁杂、耗时长、效率低,在机器印花布的冲击下,市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加上宣传推广不足导致优秀作品难以流通,传承之路充满挑战。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喜欢仫佬族扎染手艺,让这门手艺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

仫佬匠心耀罗城
本次罗城之行不仅让成员们近距离欣赏了精美的仫佬族非遗作品,更触摸到了这些指尖艺术背后的温度,倾听了传承人最真实的心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深感肩上责任,要用镜头记录非遗之美,用文字讲述匠人故事,呼吁更多人做非遗传承路上的同行者与助力者,让千年技艺在时代长河中持续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