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暑期“三下乡”|乡村坚守筑根基,擘画蓝图兴乡村

    2025-08-30    阅读: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煦苗五育,润童乡圃”暑期社会实践团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7月16日至17日下午,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煦苗五育,润童乡圃”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方集镇中心学校,对高级教师李德燕、校长张恩刚展开专访,聆听他们十余载扎根乡村教育背后的坚守与成长。
  谈及选择乡村教育的初心,李德燕老师目光坚定:“那时候村里学校缺老师,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决定留下来。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知道教育对乡村孩子意味着什么,我想让他们有更多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十六年来,李老师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深耕乡村教育一线,用学识和热忱助力无数孩子筑梦前行。聊起与学生的暖心过往,李老师回忆道:“以前班里有个女学生,毕业后特意辗转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告诉我当年我的教学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还一个劲儿地说感谢。”说这话时,她眼里漾着温和的笑意,语气中带着藏不住的欣慰:“其实做老师的,从没想过要图学生什么回报,可每当这样的时刻来临,就觉得那些备课到深夜、反复打磨课堂的日子,都有了最温暖的注脚。那种被记挂、被肯定的感觉,比任何荣誉都让人踏实。”正是这一个个温暖瞬间,让她真切看见教育对于乡村孩子命运的改变,也愈发坚定了深耕乡村教育的决心。
图为李德燕老师进行采访。程陶蓉 供图
  聚焦学校教育发展难题,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学校面临师资力量缺乏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不足难题,班上超五成孩子是留守儿童或来自单亲离异家庭,易出现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家庭教育薄弱也是一大难题,留守儿童监护人多为祖辈,仅能保障生活,心理沟通匮乏,家校沟通难获有效信息;部分家庭监护无力,学生沉迷手机,影响身心健康。针对这些问题,张校长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他认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唯成绩唯分数,好的习惯好的品德比分数更重要。”为此,学校坚持“育德为先”理念。管理者与教师率先垂范,以高尚师德引领学生,通过表彰先进、纠正不足,锻造敬业的教师队伍;善用学生力量参与管理,让学生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增强规则认同感;注重环境育人,及时维修公共设施,确保宣传栏内容与党和国家要求、学校“三风一训”契合,将卫生、板报等纳入班级考评,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常态化沟通、家访、家长会等筑牢关爱防线。

图为方集镇中心学校校训 贾祎敏/摄
  展望乡村教育的未来,张校长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乡村学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与厚植情怀的双重使命。人才培养上,核心是夯实基础教育,通过扎实教学帮助优秀学生升入普高深造,储备乡村振兴人才;情怀培养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良好习惯,引导有特长者进入地方职校,成为服务家乡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加强城乡教育交流,让乡村孩子接触更多优质资源,并搭建“当地政府+学校+社会”对话机制,凝聚社会共识,获得更多教育资源扶持,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李德燕老师的坚守与张恩刚校长的擘画,彰显着乡村教育者以教育之力托举乡村未来的担当。乡村教育振兴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它需要如李老师般扎根一线的“燃灯者”,也需要像张校长这般兼具远见与担当的“筑梦人”,更需要社会各界凝聚合力,让优质资源流向乡野,让年轻力量扎根乡土。实践团的此次访谈,不仅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教育的韧性与希望,也让成员们读懂了支教的意义,助力成员们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教育接续发展。(通讯员 贾祎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